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首例基因编辑猪肺移植:突破与挑战并存

近日,一项关于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广州,一名39岁的脑死亡患者成为全球首位接受基因编辑猪肺移植的人。这项实验由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完成,并在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了相关成果。尽管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一研究标志着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基因编辑猪肺:为何选择猪器官?

器官移植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据全球器官捐献与移植观察中心统计,2024年全球共进行了8236例肺移植,但仍有数万患者在等待名单上苦苦等待。猪因其器官大小与人类相似,且繁殖周期短,被认为是异种器官移植的理想选择。然而,猪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是移植的最大障碍。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对猪进行改造,敲除三种会引发免疫排斥的糖类基因,同时添加三种人类基因以调节炎症反应。这些基因编辑使猪器官在移植后更难被人类免疫系统识别,从而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

实验过程与初步结果

2024年5月15日,研究团队从一头经过基因编辑的巴马小型猪身上取下左肺,并成功移植到脑死亡患者体内。患者右肺保留原状,以作为对照。移植后,患者接受了每日免疫抑制药物治疗。

在移植后的最初几小时内,患者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这是异种器官移植的最大风险之一。然而,到24小时后,患者体内开始出现炎症因子增多和白细胞浸润的现象。胸部影像显示猪肺逐渐充满液体,提示组织损伤。到第3天,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开始显现。第9天,实验因患者家属要求终止。

异种器官移植的挑战与未来

肺作为人体的重要呼吸器官,其功能是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并吸入新鲜氧气。然而,肺部直接接触外界空气,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及环境毒素的侵袭。同时,肺组织结构较为脆弱,与心脏和肝脏相比更易受损。这些特点使肺移植的成功率低于其他器官。

研究团队指出,异种肺移植不仅面临免疫排斥的难题,还需解决感染风险和器官功能不稳定的问题。此次实验虽然未能证明猪肺可以完全支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但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

专家观点:谨慎乐观

对于这一突破,国际医学界持谨慎乐观态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胸外科教授沙夫·凯沙夫杰认为,这项研究表明异种器官移植尚未达到临床应用的准备阶段,但脑死亡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窗口。未来的实验需要进一步优化基因编辑技术、改进免疫抑制方案,并探索双肺移植的可能性。

同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理查德·皮尔森教授指出,实验中保留患者右肺使得难以评估猪肺的独立功能。如果能阻断患者右肺的血流并单独测试猪肺的性能,将为研究提供更具说服力的数据。

异种器官移植的意义

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不仅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推动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然而,这一领域仍面临诸多技术和伦理挑战。从长远来看,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进步,异种器官移植有望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注: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首例基因编辑猪肺移植:突破与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