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原创 西汉一名将有多牛?一生一仗成名,一名言至今还让国人振奋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豪言壮语如今已经成为很多国人表达民族气节时的口号,尤其在国家主权遭受外部威胁时,常见网络上有人以此激昂言辞,捍卫国家尊严。然而,鲜有人知,这句话的出处竟然来自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名将——成汤的口中。成汤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背后,不仅凝聚了他个人的信念,也象征着那个时代的雄心壮志。成汤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贫寒少年,一步步崛起,直至以一战成名,开创了中国长达三百年的和平盛世?让我们走进他的传奇人生。

成汤出生在西汉时期的山阳郡瑕丘县(今山东兖州东北)。自幼,他便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年纪轻轻就能识文断字,稍大一些后,他写下的文章在乡里传为佳话,这也让他产生了要入朝为官的梦想。然而,当时西汉并没有像后来的科举考试那样的选拔制度,唯一能入朝为官的途径就是通过“举孝廉”。但所谓的“举孝廉”制度,实际上更多是向社会上的显赫家庭倾斜,普通百姓几乎无法脱颖而出。尤其是像成汤这样家境贫寒的人家,在遇到灾荒时,常常是东挪西借度日,哪里还能顾得上推举人才?

意识到自己通过“举孝廉”入朝的机会微乎其微,成汤决定离开家乡,前往京城寻求改变。因为他知道,只有在那里,才能有更大的可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人才和机会。经过一番艰辛,成汤终于在京城找到了一份差事——太官献食丞,虽然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职位,负责的是宫廷中的采购事务,但他却因此频繁接触到许多有权势的官员。正是通过这些接触,成汤结识了富平侯张勃。张勃与他交谈后,深感成汤的才华,于是向朝廷举荐了他。可就在此时,成汤却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陷入了两难。

若回家奔丧,他的功名便泡汤;但若不回去,又违背了孝道。经过深思熟虑,成汤最终选择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暂时留在京城等待任命。然而,这个决定却引来了不小的麻烦。消息最终还是被泄露出去,成汤被朝廷举报,因违背孝道而被关入大牢。甚至连举荐他的张勃也因此受到牵连。面对这一切,成汤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信,凭借自己的才华,自己终有一天会得到应有的机会。

果不其然,成汤最终被释放,并再次得到举荐,成为了皇帝的近侍——郎官。虽然这个职位收入可观,但在当时却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于是,成汤的眼光开始转向外界,尤其是匈奴这一潜在的威胁。西域的匈奴在郅支单于的领导下日益强盛,表面上他们臣服于大汉,但在西域地区,郅支单于早已不把大汉放在眼里,几度围困并羞辱大汉使臣。这一局面让汉元帝十分愤怒,但大汉的国力有限,无法与匈奴正面开战。

这时,成汤主动请命,愿意前往西域与匈奴议和,虽然这是个充满危险的任务,许多官员都畏惧其中的风险,但成汤却毫不犹豫地毛遂自荐,决心为国家出一份力。这一举动,被后人称为“英雄行险道”,他没有犹豫,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当成汤到达西域后,他才意识到形势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西域的小国在面对强大的匈奴时,几乎都选择了屈服。如果大汉依旧希望与匈奴和解,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臣服于他们。而成汤清楚,如果继续忍让,只会让匈奴越来越肆无忌惮。

于是,他果断向上级甘延寿提出了出兵的建议。尽管甘延寿担心承担后果,先坚持要向朝廷请示,但成汤认为再拖下去,机会就会失去。于是,他决定先行一步,暗中向西域的附属国乌孙、大宛等国发起联合,召集四万大军,准备向匈奴发动攻击。甘延寿最终被迫同意了成汤的决定,决定与成汤分兵两路,分别从南北两路夹击郅支单于的大军。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成汤迅速击溃了康居国的军队,最终与甘延寿会合,并一举攻入郅支单于的主力营地。即使在面对康居国派来的增援,成汤也凭借精妙的战术,将敌人一一击破。最终,郅支单于在试图逃跑时,被成汤事先埋伏的兵力围住并俘虏,之后被斩杀。匈奴的主力丧失指挥后,其余兵员纷纷逃入辽阔的草原,失去了再度挑战大汉的能力。

这一胜利,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实力,使得中国在接下来的三百年里都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和平。成汤凯旋而归,在给汉元帝的奏折中,他以铿锵有力的语言写下了那句传世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坚定的信念,也标志着大汉国威的恢复。

成汤的这一战,改变了西汉的命运,并为后来的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础。他的名字,永载史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原创 西汉一名将有多牛?一生一仗成名,一名言至今还让国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