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土】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广东省中医院卢传坚教授教您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当自己的“调养师”。
“好累啊……”这句话已经变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即使没做什么重体力活,却总觉得身心俱疲,提不起劲;稍微忙碌一些,便像是被吸干了精气,有气无力。更有人每天都得靠一杯连一杯的咖啡“续命”,短暂的提神过后,疲惫感依旧挥之不去。
据说这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力危机”,社会变化得太快,紧张的生活节奏无形中消耗了大量精力,也导致身心难以彻底放松;久而久之,身体就像一个开凿了太多孔的蓄水池,宝贵的“精气”不断外泄,补充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流失的速度。
想要解决精力低下的问题,除了给自己留足休养时间,还可以从中医食疗入手,从根本上调整“能耗模式”。
“能量”之源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相当于身体的“能源转化中心”。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靠脾胃转化为水谷精微(即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再输布全身以支撑一切活动。如果脾胃这个“转化中心”动力不足,吃再好的东西也无法有效转化,人就总处于乏力、倦怠的“低能量”状态下。
同时,虚弱的脾胃就像一口有细小裂缝的水缸,注入其中的“精华”总是从各种途径,例如腹泻、遗尿、自汗、月经淋漓不尽等方面“泄漏”。再加上劳神、熬夜等消耗,精气不断流失,最终形成“入不敷出”的局面。
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我们需要一位既能“开源”又能“节流”的帮手——那就是山药。
补益+固涩
山药味甘且“粉”:甘味入脾,能稳稳地培补脾胃之气。它不像提神饮料那样瞬间“拔高火苗”,而是像添柴助力一般,温和而持久地增强脾胃这个“能源转化中心”的功能。
同时,山药质地黏润,富含黏液,这就赋予了它“收敛固涩”的特性:它能像胶水一样封闭“裂缝”,固涩住人体的精华,防止其无故耗散。由此便能让补进去的能量牢牢地锁在体内,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
山药的补益可谓“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帮助我们慢慢恢复精力,缓解疲惫。何况鲜山药可蒸可炒,干货也可炖汤熬粥,更是调养时的“百搭品”。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