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青少年抑郁,正在用3种“伪解压”方式自我毁灭,家长必须制止!

很多青少年患了抑郁症,却不敢和父母说,有的怕父母担心,不想把烦恼带给家人;也有的怕父母不理解,好不容易张开口,最后却是父母的责备......

1、16岁优等生白天正常晚上却自残!

近期,冯梅主任接诊了一名 16 岁男孩。

男孩自小成绩优异,已考入重点高中,可他的母亲却满心焦虑地告诉冯主任,假期多次发现孩子手臂有伤疤,追问时孩子只说是 “不小心弄的”,眼神躲闪,难掩异常。

一进诊室,男孩双手紧插裤兜,显得十分拘谨。当冯主任提出查看他手臂,男孩犹豫许久,才慢慢卷起袖子 ——胳膊上一道道整齐的伤疤,看着就让人心里难受。

诊疗中,男孩终于吐露实情,原来父母对他的期望远不止考入重点高中,总督促他要冲刺更好的成绩,考更好的大学。他偶尔想做些喜欢的事,却总被说耽误学习,他常觉得自己 “像个只会学习的机器,很可怜”。

后来,男孩察觉自己情绪异常:

对事物提不起兴趣、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还会莫名崩溃。他隐约知道自己可能抑郁了,却不敢告诉父母,只能自我安慰 “熬到高考就好”,睡前还偷偷吃药。可服药后的嗜睡让他焦虑,担心影响学习、让父母失望。

无奈之下,痛苦难忍时他只能通过自伤发泄,还要小心翼翼遮掩伤口,怕被他人发现,每天都活在恐惧与痛苦中。

经检查,男孩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冯主任指出,他的 “自救方式” 正将自己推向深渊。

更让冯主任忧虑的是,许多青少年抑郁后,会用熬夜、沉迷游戏、自伤等看似 “解压” 的方式自救,却不知这些行为只会加重病情。

2、抑郁后3种“自救行为”反而加重病情

冯主任提醒家长,需警惕青少年抑郁后常见的3种“错误自救”方式——

躲进虚拟世界

每日使用超 8 小时甚至通宵,借其逃避烦心事,现实中拒绝社交、与家人零交流。

游戏即时奖励让大脑依赖,现实中难耐平淡导致生活失趣;

短视频碎片化刺激削弱专注力,不利复杂情绪处理;

长期熬夜打乱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影响情绪调节,最终短暂逃避后更空虚。

用 “独处” 封闭自己

将自己锁在房间,拒绝接触家人朋友,不愿他人见自己模样。

独处使负面想法循环,强化低价值感与没人喜欢的认知;

缺乏人际连接减少被需要感,加深自己多余的想法;

长期不出门不晒太阳致维生素 D 缺乏,影响情绪调节,陷入 “越躲越孤独,越孤独越抑郁” 的困境。

靠 “刺激物” 麻痹自己

偷偷喝酒、大量喝能量饮料,甚至自伤以 “缓解心疼”。

酒精短期抑制中枢神经缓解情绪,长期降低大脑情绪处理能力加重抑郁;

能量饮料中咖啡因过度刺激神经,加剧焦虑、紊乱睡眠,形成恶性循环;

自伤让大脑产生内啡肽获短暂放松,却易形成依赖,引发更严重自伤,短暂麻木后伤害更大。

图片来源即梦AI

3、6件小事帮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协助制定平衡学习、休息与娱乐的计划,保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且每天进行不少于 2 小时的跑步、跳绳等有氧运动,这能助孩子强身健体、提升免疫力,还可缓解焦虑、改善情绪。

引导孩子认识情绪波动的正常性,教他们通过深呼吸、画画、写日记或分享等方式调节情绪,鼓励孩子表达感受。

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如一起做饭、清洁、锻炼,注重陪伴质量,做到心无旁骛,让孩子感受亲情与父母的无条件接纳,增强其安全感。

图片来源即梦AI

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孩子受挫时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帮其树立正确三观,日常持续鼓励以培养孩子的勇气与自信。

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家长先冷静,接纳其情绪并协助调节,同时以身作则管理自身情绪。

此外,需与学校保持沟通,若孩子出现抗拒、焦虑、睡眠障碍、饮食反常或亲子沟通困境,且影响学习生活,要及时向老师或专业机构求助,守住孩子的生命与健康。

内部自制

温馨提醒: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不够坚强”的证明,如果您的孩子正在经历情绪风暴,不妨放下焦虑,带TA走进诊室。治愈的起点,往往始于一次勇敢的挂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青少年抑郁,正在用3种“伪解压”方式自我毁灭,家长必须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