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老胃病总反复?济南国医堂张青松主任:治胃病别只盯着胃,中医讲究“脾胃同治”

在济南国医堂医院中医科张青松主任的临床诊疗中,不少老胃病患者存在认知误区——仅关注胃部不适,单纯追求调胃,却忽视了脾脏功能,导致病情反复难愈。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出身中医世家的张青松主任指出,中医治胃病的核心在于“脾胃同治”,唯有兼顾脾与胃的功能协同,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老胃病。该院位于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20号,长期为市民提供中医辨证诊疗服务。

中医的“脾”不是“脾脏”:它是胃病的“营养搬运工”

张青松主任首先纠正了大众对中医“脾”的认知误区:中医所说的“脾”并非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五脏之一,核心功能为“运化”。从中医理论来看,胃的作用如同“收纳仓”,负责容纳食物并进行初步消化,将其转化为食糜;脾则承担“营养搬运工”的角色,需将胃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各脏器,为机体正常运转提供能量支持。

脾与胃互为表里、功能互补——胃主“受纳”(接收食物),脾主“运化”(转运营养),二者缺一不可。若仅调理胃部而忽视脾脏,即便胃部不适暂时缓解,营养转运功能未改善,仍会导致消化问题反复,这也是老胃病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

老胃病反复?多是“脾虚”在“拖后腿”

张青松主任结合临床经验指出,多数老胃病患者(如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等)因病程较长,易出现“脾虚”表现,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持续不适,以隐痛、饱胀、烧灼感为主,且进食后症状加重;食欲减退,伴随嗳气、反酸、恶心;大便不成形,易粘滞马桶;全身乏力、精神不振,舌体胖大且边缘伴有齿痕。

曾有一位50多岁的患者,胃痛、反酸症状已持续近10年,长期服用西药缓解,停药后便复发。张主任通过辨证发现其舌苔淡白、舌边齿痕明显,且饭后腹胀显著,判定为“脾虚气滞”证型。治疗时并未单纯使用治胃药物,而是在方剂中加入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药材,经过一个月调理,患者饭后腹胀症状消失,反酸频率明显降低,后续随访中病情未再频繁反复。

“脾胃同治”怎么调?辨证和日常养护都重要

张青松主任强调,“脾胃同治”需以辨证为核心——并非所有脾虚都采用相同调理方案:若脾虚伴随湿气重(如舌苔厚腻、身体困重),需以“健脾祛湿”为主;若脾虚兼气滞(如腹胀明显、嗳气频繁),则需“健脾行气”;若脾虚累及肾阳(如畏寒、腹泻),还需“温补脾肾”。具体调理方案需由专业医师根据患者体质、症状综合判定,不可自行用药。

除辨证用药外,张主任还为老胃病患者提供了日常养护建议:进食时放慢速度,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减轻脾胃消化负担;避免生冷食物,如冰饮、生鱼片等,因中医认为脾“喜温恶寒”,生冷食物易削弱脾的运化功能;可适量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通过蒸、煮等温和烹饪方式食用,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脾功能。

张青松主任提醒,老胃病的调理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可急于求成。若胃部不适反复超过3个月,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辨证诊疗,避免延误病情。济南国医堂医院中医科依托中医辨证优势,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脾胃同治”方案,科学调理脾胃健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老胃病总反复?济南国医堂张青松主任:治胃病别只盯着胃,中医讲究“脾胃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