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控
平安入秋
随着夏季余热渐散,秋风渐起。季节交替带来的气温波动和病原体活跃,更迎来了连绵的雨季,使人体难以快速适应环境切换,流感、肠胃不适、呼吸系统疾病等问题也进入高发期,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才能安稳度过这段易生病的过渡期。
一、入秋疾病高发,筑牢三道防线
(一)肠道传染病:病从口入,严防死守
诺如病毒:引起急性肠胃炎的重要病原体,具有高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或吸入含病毒飞沫传播。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伴有低热、头痛、通常持续1-3天。
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引发,5岁以下婴幼儿多见,手、足、口出现疱疹。
防控要点:注意饮食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二)呼吸道传染病:通风与保暖并重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发病前三天传染性最强。打喷嚏、咳嗽或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常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干咳等,少数病人可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然后结痂。
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预防建议:室内通风:每日开窗30分钟,避免空调直吹。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避免“秋冻”过度。咳嗽喷嚏掩口鼻,流行期减少聚集。
(三)蚊媒传染病:在南方部分地区出差或休假旅游的同志,需注意预防蚊媒传染病,做好防蚊灭蚊是关键。
登革热:由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头痛、眼痛、关节痛和皮疹。
基孔肯雅热: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痛(常持续数天至数周),伴头痛、肌肉痛、皮疹。
流行性乙型脑炎: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留后遗症。
防控措施:清除积水,花盆、轮胎、沟渠等易积水处每日清理。安装纱窗、使用蚊帐,户外活动穿长袖衣物。
二、雨季预防,卫生防疫四步走
(一)个人防护
涉水安全:雨天穿防水鞋,回家立即冲洗脚部,避开带电设施,涉水时观察水深,超过车轮高度立即撤离。
皮肤防护:接触污水后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皮肤破损处用碘酒消毒并涂抹抗菌药膏。
(二)防蚊灭蚊
安装纱窗,使用蚊帐、驱蚊剂,户外穿长袖衣物并喷洒驱蚊液。
(三)饮食卫生
隔夜饭菜必加热,冰箱食物煮透再吃。水果现切现吃,拒绝腐烂部分切除的"将就",街边凉拌菜/切块水果谨慎购买。
(四)消毒处理
使用84消毒液(1:100)擦拭潮湿角落。阳光充足时开窗通风2小时。
三、日常养生,增强抵抗力
饮食均衡:每日摄入谷薯类、优质蛋白(蛋、奶、瘦肉、豆制品)及新鲜蔬果, 少高油高糖高盐,保证营养全面。
规律作息:尽量固定作息,成人每天睡7-8小时,避免熬夜,让身体有充足时间修复。
适度运动:每周做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等,每次30分钟左右,强健体质。
注意卫生:勤洗手、常通风,避免用手摸口鼻,减少接触致病菌的机会。
调节心态:保持积极情绪,通过听音乐、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情绪稳定有助提升免疫力。
添减衣物: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穿着,避免过冷或过热导致身体不适。
四、重点人群特别提醒
老年人:雨天减少外出防跌倒,注意关节保暖避湿寒,室内勤通风防霉菌。
儿童:及时增减衣物防感冒,不吃生冷食物护肠胃,避免在积水中玩耍。
慢性病患者(呼吸/心血管病等):雨天减少外出,备好常用药,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
孕产妇:避免淋雨,少去人群密集处,饮食清淡易消化,保证充足休息。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