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一个不少人都可能碰到过的状况:
好端端坐着,猛地一站起来;或者弯腰捡个东西,突然一下直不起腰——瞬间一阵剧痛从腰窜到腿,整个人僵在原地,动也不敢动,缓了几秒才慢慢能活动。
这痛来得突然、剧烈,但也退得干脆,不少人心里就开始犯嘀咕:我这腰是怎么了?是单纯的“腰闪了”,还是传说中的“腰椎间盘突出”?
这事儿说起来复杂,但其实也好理解。咱们不妨也从西医和中医两个角度,掰开揉碎看个明白。
西医说:是你的“软垫子”被挤出来了!
咱们的脊椎,就像一摞整齐垒起来的积木,每两块积木之间,都有一个富有弹性的“软垫子”来缓冲压力、防止骨头磨骨头——这个软垫子,就是 椎间盘。
椎间盘结构很特别:外围是一圈坚韧的纤维环,像轮胎一样;里面包裹着胶冻状的髓核,像果冻。
当咱们长期弯腰、久坐、或者突然受力不当(比如猛地弯腰搬重物),这个压力就会把纤维环某处挤薄、挤破,里面的“果冻”髓核趁机往外一膨出,就压迫到了旁边路过的神经根。
神经根可是大佬,它掌管着 sensation(感觉)和 motion(运动)。一旦被压迫,它立马报警,疼痛信号瞬间直达大脑。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感到剧烈的、闪电般的腰痛,甚至一路窜到屁股、大腿、小腿和脚上(这就是“坐骨神经痛”)。
那几秒钟的剧痛和不敢动,正是髓核突出压迫神经的“巅峰时刻”,而当你慢慢调整姿势,压力减轻,髓核回去一点,疼痛也就随之缓解了。
这完美解释了“突然发生”和“几秒钟就好”。
中医说:是“筋出槽,骨错缝”,不通则痛!
中医不谈椎间盘和神经,但讲“筋骨”和“气血”。腰椎的问题,中医常归为“腰痛”、“痹证”的范畴。
其核心病机,离不开 “不通则痛” 和 “不荣则痛”。
1.不通则痛——风寒湿邪与跌扑损伤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也是全身经脉汇聚之大枢纽。如果你长期坐卧湿地、吹风受寒,或者突然扭伤挫伤,就会导致 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或者 气血瘀滞。
这就像一条通畅的河流突然被风寒、瘀血这些“垃圾”堵住了,气血流不过去,腰部筋骨得不到滋养,就会发出剧烈疼痛的抗议。
《黄帝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种痛,往往是突然、尖锐的,对应了急性发作。
2.不荣则痛——肝肾亏虚是根本
“肝主筋,肾主骨”。腰椎的稳定和强健,全靠肝血肾精的濡养。如果长期劳累、熬夜、或年纪渐长,导致肝肾亏虚,肝血肾精不足了,就会“不荣则痛”。
这好比一棵大树,树根(肾)缺水缺养分了,树干(腰)自然变得脆弱、干枯,稍微来点风吹草动(比如弯腰),它就受不了了,会发出酸软无力、反复发作的钝痛。这是慢性腰痛的基础。
所以,你看,中西医又在这里奇妙地相遇了:
西医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就是中医的“筋出槽,骨错缝,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一个从解剖结构解释,一个从能量气血论证,两者结合,画面就完整了。
那遇到这种“突然的腰痛”,该怎么办?
1.立刻制动:千万别硬扛!第一时间保持静止,采用最不痛的姿势(通常是平卧硬板床,膝盖下垫个枕头),给腰一个缓冲和自救的时间。
2.慢字诀:所有动作分解放慢。起床要侧身用手支撑,打喷嚏、咳嗽时最好扶一下腰,给腰椎足够的准备时间。
3.科学就医:一定要去医院(骨科、康复科或疼痛科)明确诊断。医生通过CT或MRI能看清突出程度,并给出治疗方案(从保守的理疗、用药到微创手术等)。
4.中医调理:急性期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主,可用针灸、拔罐放血来“泻实”;慢性期则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为主,通过艾灸、正骨、口服中药来“补虚”。日常可常按揉 委中穴(“腰背委中求”)、肾俞穴、腰阳关穴。
5.生活改造:避免久坐,加强核心肌群(如小燕飞、平板支撑),睡硬板床,保暖防寒,弯腰搬物时牢记“先屈膝、再弯腰”,让腿发力。
总结一下:
腰突然剧痛一下又好转,很可能不是肌肉拉伤那么简单,它是腰椎在喊:“我的‘软垫子’快被挤爆了!”/“我的气血经脉被堵住了!”
听懂了这个警报,就能更聪明地保护它。从日常习惯到专业治疗,中西医结合,才能让咱们的“顶梁柱”一直坚挺、灵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