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有这个特征的年轻人,“心梗”风险更高

心梗并非老年人“专属病”

近年来,年轻人突发心梗的病例有所增加

但因为忽视了日常防护

或无法及时识别预警信号

可能延误了治疗

一项新研究显示

在导致中青年心梗的众多风险因素中

“肥胖”凭实力位列榜首

我院心血管内科陈志冲副主任医师指出

肥胖会从多个方面“摧毁”心脏

此外,他还总结了除减肥之外的护心法

“胖”成中青年心梗首因

在诱发中青年急性心梗的“黑名单”上,肥胖已力压吸烟、高血压,成为首要风险因素。这是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子刊上一项新研究得出的结论。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等机构学者还发现,45~59岁人群是急性心梗的高发群体,74.8%的中青年急性心梗患者至少有一种危险因素。

在我国,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近些年也有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35~55岁心梗患者中,超重或肥胖占比高达68.5%,超过高血压(52.1%)和吸烟(49.7%)。

世界心脏病联盟2024年发布的《青年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强调,肥胖可通过多重机制直接损害血管,是“最易被低估的代谢性危险因素”。

胖是怎么诱发心梗的

心肌梗死是由于给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从而引起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甚至猝死等临床表现。

陈志冲介绍,近日科室救治了一名28岁的心肌梗死患者,体重122公斤,饮酒后突发胸痛,伴大汗淋漓1小时,家属紧急将其送到医院。

陈志冲表示,在十余年临床生涯中,遇到的因心梗死亡的最年轻患者仅26岁,罪魁祸首也是肥胖导致的多支冠状动脉闭塞。

肥胖之所以能“促成”中青年心肌梗死,和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 肥胖可导致脂肪细胞释放游离脂肪酸,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引发糖脂代谢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 内脏脂肪分泌的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等,会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和斑块不稳定。
  • 肥胖者心脏输出量一般会增加30%~50%,使心脏长期处于高负担状态,久而久之导致心室肥厚,增加猝死风险。
  • 肥胖者多合并夜间睡眠呼吸暂停,可增加夜间缺氧发生率。
  • 除了减肥还能怎么护心
  • 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3.9即为超标。腰围和BMI超标的人,应尽快改变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通过科学方法控制体重。

除了减肥,以下生活习惯也能帮助养护心脏。

调控饮食

少摄入精制糖和反式脂肪,如蛋糕、奶茶;多吃燕麦、蔬菜、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降低胆固醇吸收;适量多吃含优质脂肪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

肉类可提供优质蛋白质,要吃但要控制总量,每天不超过120~200克,首选鱼肉,然后是禽类,最后是红肉。

增加运动

日常运动采取“高强度间歇训练+抗阻训练”的方式,前者比单纯有氧运动更能燃烧内脏脂肪,后者包括深蹲、硬拉等复合动作,可提升肌肉代谢率。

提供一个方案可参考:每周3次抗阻训练,配合2次高强度间歇训练(如30秒冲刺+1分钟慢跑交替),这种模式能在12周内减少15%的内脏脂肪。管好习惯

中青年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只肥胖,生活中建议戒烟限酒,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可改变风险因素的管理。睡个好觉

若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梗等疾病风险大增。建议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睡足7小时,睡前阅读轻松书籍,代替玩手机、看电视。保持心态

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心脏健康。心情不好时,可通过深呼吸、冥想、音乐疗法、八段锦、太极拳和瑜伽等手段减少压力激素的分泌,治愈自己的情绪。

如果体重指数不低于27且合并血脂异常,2023版《中国肥胖防治指南》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无效后,遵医嘱考虑使用药物或代谢手术等来减重。▲

本文指导专家

心血管内科 陈志冲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中山六院,从事心血管内科10余年。

发表国内外论文10余篇,高水平论文5篇;曾获得全国优秀病例比赛三等奖、中山六院病例比赛二等奖等奖项。

学术任职:广东省中西医学会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分会委员,广东省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心脏康复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冠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高血压病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脏泛血管急重症专业委员会

擅长领域:专长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及肿瘤心脏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手术。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下午(金融城院区)

责任编辑:刘山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乐虞莹、简文杨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有这个特征的年轻人,“心梗”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