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一次流感或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唤醒沉睡多年的癌细胞 01
在乳腺癌治疗中,最令医生和患者担忧的,并非原发肿瘤本身,而是那些在治疗后“潜伏”多年、悄然复发的远处转移。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被诊断为乳腺癌,其中绝大多数死亡源于转移性疾病。令人困惑的是,一些患者在临床治愈多年后,癌症突然“卷土重来”,而其诱因往往难以捉摸。
如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突破性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一次看似普通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流感或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正是唤醒沉睡癌细胞的“导火索”。
02
这项由美国多家顶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的研究发现,在小鼠模型中,感染流感病毒或SARS-CoV-2后,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乳腺癌播散细胞(DCCs)在短短几天内被激活,迅速增殖,并在两周内发展为大规模的肺转移灶。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现象在人类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感染过新冠的癌症幸存者,其癌症相关死亡和肺转移风险显著高于未感染者。
研究人员使用多种乳腺癌小鼠模型,模拟人类癌症治疗后的“临床静默期”。这些模型中的癌细胞早已扩散至肺部,但长期保持单个或小簇的休眠状态,类似于患者治愈后多年无复发的情况。
当这些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尽管病毒在10天左右被清除,肺部炎症逐渐消退,但一个惊人的变化发生了:原本稀少的休眠癌细胞数量在感染后3至9天内急剧上升,增殖速度加快,Ki67等增殖标志物显著升高。到第15天,肺部癌细胞数量已增加100至1000倍,且这种高负荷状态在感染后数月仍持续存在。
关键的是,这些新增的癌细胞并非来自原发乳腺肿瘤的“新移民”,而是原本就潜伏在肺中的“老住户”被重新激活。研究排除了病毒导致原发灶加速播散的可能性,确认了感染直接“唤醒”了本地休眠细胞。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可促进休眠的 DCC 增殖及表型改变
那么,病毒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6(IL-6) 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呼吸道病毒感染会引发强烈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肺部IL-6水平显著升高。而IL-6通过激活癌细胞内的JAK–STAT3信号通路,直接促使休眠细胞进入增殖状态。
当研究人员使用抗体阻断IL-6信号时,病毒诱导的癌细胞增殖被显著抑制,证明IL-6是连接感染与癌症复发的关键分子桥梁。
除了增殖,被唤醒的癌细胞还发生了深刻的“身份转变”。原本处于间充质样(mesenchymal-like)休眠状态的细胞,在感染后开始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如EpCAM),呈现出更具侵略性的混合表型。同时,癌细胞开始大量分泌胶原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重塑周围微环境,为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铺平道路——这正是癌症从“休眠”走向“活跃”的典型标志。
更令人意外的是,感染不仅激活了癌细胞,还“策反”了免疫系统。研究发现,在流感感染后,肺部的CD4+ T细胞反而抑制了CD8+ T细胞(主要的抗癌杀伤细胞)的活性,削弱了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能力。结果,这些本应保护身体的免疫细胞,反而成了癌细胞扩张的“帮凶”,维持了转移灶的持续增长。
动物实验的发现是否适用于人类?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UK Biobank和Flatiron Health两大数据库中数万名癌症幸存者的数据。结果令人警醒:感染过SARS-CoV-2的乳腺癌幸存者,其癌症相关死亡率和肺转移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感染者。这一观察性证据强烈支持了实验结论——呼吸道病毒感染确实可能打破癌症的长期静默,加速其致命复发。
03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感染与癌症转移之间的深层机制,也为临床实践带来重要启示:
- 对于癌症康复者,尤其是乳腺癌患者,应高度重视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如接种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
- 在感染期间或康复后,若出现持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排查是否存在转移。
- 针对IL-6或相关通路的药物(如托珠单抗)或可作为高风险患者的辅助预防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
我们曾以为,战胜癌症后便可高枕无忧。但这项研究提醒我们,身体的“战场”从未真正平静。一次普通的感冒或流感,可能在无形中为潜伏的癌细胞按下“启动键”。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癌症复发机制的理解,也凸显了“全身健康”在癌症长期管理中的极端重要性。
未来,如何在抗感染与防复发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癌症 survivorship care(生存者照护)的新课题。而这一发现,或许正是开启“精准防复发”时代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332-0
2.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