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中医谈偏瘫:别等肢体失灵才干预!识破诱因、症状早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偏瘫属 “中风” 范畴,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导致脑髓神机受损,出现单侧肢体无力、麻木甚至瘫痪。我国中风偏瘫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在偏瘫的预防、急性期调理及恢复期康复中,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干预优势。扬州华东慧康医院中医科门诊数据显示,约 40% 的患者因忽视中医早期预警症状,拖延至肢体明显瘫痪才就诊,增加了康复难度。今天从中医视角,科普偏瘫的诱因、症状与及时调理的重要性。

一、中医视角下偏瘫的 3 类核心诱因

中医认为偏瘫的发生与 “正虚邪实” 相关,诱因多与体质、情志、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风邪侵袭,脑脉痹阻。中医将 “风邪” 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多因气候突变、受凉淋雨,风邪从体表侵入,循经络上扰脑窍,导致脑脉不通;内风则与肝阳上亢相关,长期情绪急躁、熬夜、嗜食辛辣,易致肝阴亏虚、肝阳化风,风邪窜扰脑脉,引发气血运行不畅。临床中,因 “内风” 诱发的偏瘫占比超 60%,尤其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人群。

痰湿阻络,气血不畅。长期饮食油腻、嗜酒、久坐少动,易滋生 “痰湿”—— 痰湿属 “有形之邪”,会阻滞经络气血运行,若痰湿上蒙脑窍,会导致脑脉瘀阻,形成偏瘫。这类患者多伴随体型肥胖、舌苔厚腻、肢体沉重,我院中医科统计,痰湿体质人群患偏瘫的风险是平和体质者的 2.5 倍。

气虚血瘀,脑失所养。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或长期劳累,会导致 “气虚”——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不足,易形成 “血瘀”,血瘀阻滞脑脉,脑髓得不到气血濡养,就会出现神机受损,引发偏瘫。这类患者多表现为肢体无力、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常见于 60 岁以上人群。

二、中医辨证下偏瘫的 4 个典型信号

中医强调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出现以下早期信号需警惕:

  • 肢体麻木无力:早期多表现为单侧手臂或腿部麻木,如拿东西时突然掉落、走路时单侧腿 “发沉”,休息后可缓解,这是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失养的表现,中医称为 “中风先兆”,若不干预,1-3 个月内可能发展为明显偏瘫;
  • 言语不利:突然出现说话含糊不清,如 “吃饭” 说成 “吃换”,或无法完整表达意思,他人难以理解,这是脑窍被邪扰、神机失用的信号,部分患者还伴随口角流涎,需立即调理;
  • 头晕目眩:频繁出现头晕,尤其在改变体位(如起床、低头)时加重,伴随视物旋转、站立不稳,这是肝阳上亢或痰湿上蒙的表现,若伴随单侧肢体麻木,偏瘫风险极高;
  • 口角歪斜:刷牙时发现单侧嘴角下垂,无法正常鼓腮,闭眼时单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这是经络阻滞、面部气血不畅的典型症状,中医称为 “口僻”,常与肢体偏瘫伴随出现,需及时干预。

三、中医及时调理是康复关键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中医科强调,偏瘫调理需 “分期辨证、内外结合”,越早干预康复效果越好:

  • 急性期(发病 1-2 周内):以 “开窍醒神、活血化瘀” 为主,若患者伴随意识不清,可通过针灸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开窍;意识清醒者,口服中药(如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配合静脉输注活血化瘀中药制剂,改善脑脉循环,减少脑组织损伤。
  • 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此阶段是康复黄金期,以 “疏通经络、益气活血” 为核心,针灸选取患侧肢体穴位(如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每次 30 分钟,每周 5 次;同时配合中药调理(如气虚者加用黄芪、党参,痰湿者加用半夏、茯苓),并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如被动关节活动、握力练习),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 预防调理:易患人群(如高血压、痰湿体质者),日常可通过中药茶饮(如菊花、决明子泡茶平肝,陈皮、茯苓泡茶祛湿)调理体质;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定期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及时调整调理方案。

若出现上述偏瘫早期信号,别拖延,尽早到中医科就诊,通过中医辨证干预,可有效降低偏瘫发生率,减少后遗症。中医调理注重 “整体论治”,不仅改善症状,更能调理体质,从根源降低复发风险,守护身体健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中医谈偏瘫:别等肢体失灵才干预!识破诱因、症状早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