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6日电 (记者 陈静)“在肿瘤治疗领域,近年来,手术、化疗、放疗、免疫、靶向等治疗手段发展迅猛,寻找精准的靶点、开展免疫治疗将是专家学者们聚焦的研究重点。”深耕肿瘤内科治疗逾30年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新城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闵大六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闵大六告诉记者,不少肿瘤患者有焦虑情绪,引起睡眠质量下降或者失眠,进而影响了治疗或者康复的进程。在其门诊中,有近四成患者会出现上述症状。这位专家说,以往,医生会给他们开具苯二氮卓类药物。据悉,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调节神经兴奋性,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等效果。如果长期使用,会导致耐受性和戒断反应,同时会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等状况。据悉,苯二氮卓类药物被归为精神类药物,受到严格管控。
多年来,医生们在寻求既能有效改善夜间睡眠,又不影响白天精神状态的药物。据悉,达利雷生正式进入中国临床应用,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新城医院开出上海首张处方,给更多有睡眠问题者带来希望。
研究表明,许多失眠患者的大脑并非“抑制不足”,而是清醒系统过度活跃。食欲素作为负责维持清醒和警觉的关键神经递质,在失眠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作为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达利雷生精准靶向导致失眠者“过度觉醒”的开关,通过阻断食欲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关闭这一开关,诱导生理性自然睡眠;既能高效解决夜间入睡困难、易醒等核心问题,又能显著优化患者白天的精神状态与功能表现。、
中国及海外多项Ⅲ期临床研究均显示,达利雷生不会引发药物依赖、成瘾,没有次日残留效应,因此其并非精神类药物。闵大六认为,这是治疗睡眠问题药物的迭代,会给被睡眠问题困扰者带来更便捷的解决方式。
在采访中,这位肿瘤内科专家告诉记者,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肿瘤的治疗民众存在不少误区,比如:化疗会让患者死得更快、肿瘤患者饮食禁忌、肿瘤会传染等。
闵大六说,传统的抗肿瘤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化疗随着化学药物发展而诞生。与20年、30年前相比,如今随着科技发展,化疗的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对患者的帮助更大。
在临床诊疗中,不少患者“望化疗止步”,甚至认为,接受化疗会让患者死得更快,因此拒绝接受手术后的规范化疗。对此,这位专家坦言,医生会对肿瘤患者进行KPS评分或者PS评分,对评分合格者,建议做系统的抗肿瘤治疗。 KPS评分和PS评分,这是两种常用的肿瘤患者体能评估工具,主要应用于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
有些老年患者子女或家人因为担心老人能否承受化疗而放弃后续治疗或者只接受三线的口服药治疗。在闵大六看来,这其实是好心办坏事。闵大六分享了一个病例,一名骨转移的肺癌患者就因为自己和家人对肿瘤治疗的误解,放弃治疗,导致瘫痪。再次前来就诊时,瘫痪的状况已经无法改变,医生的治疗只是减轻了他的痛苦。这位专家十分惋惜地说,如果这名患者接受了医生建议的规范治疗,是能够活得更长,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的。
化疗确实有一部分副作用,但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小了很多。“如果遇到化疗后没有胃口、食欲差,其实很正常,我们可以适当给患者补液。”闵大六表示。
“在诊室和病房里,常有病人问我,海鲜可不可以吃、鸡肉可不可以吃等问题。”闵大六说,“我都会告诉他们,这些都是蛋白质,以前怎么吃,现在还怎么吃。”
“有的患者会说,要把肿瘤‘饿死’。”这位专家表示,“我对患者说,肿瘤没饿死,你先把自己饿死了。我需要你把自己养好来接受治疗。”闵大六说,人体免疫力提升了,抗肿瘤效果也会更好。
在采访中,闵大六说,现在还有的患者会认为肿瘤有传染性。他分享了一个病例,一位年届六旬的女性肿瘤患者曾十分苦恼地对他说,自己被朋友和邻居“孤立”了,因为朋友和邻居认为肿瘤会传染。对此,这位专家说,细菌、病毒具有传染性。肿瘤不具有传染性,即使肿瘤从患者身上被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也不会被传染,因为会遭到排斥。他举例解释,中国肝癌患者中大多由乙肝转化而来,传染的事乙肝病毒而非肝癌本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