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拼命"成了一种荣誉,"内卷"成了一种常态。
当压力持续如山,当生活节奏快如陀螺,一种曾经被认为是"中年病"的恶疾——乳腺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扑向年轻人。
二三十岁,事业刚启,人生正旺,却已有太多优秀女性,猝不及防地与它正面相遇。
这不是偶然,是一座座光鲜城市背后,共同面临的健康代价。
医学博士的顾虑
曹博士是笔者指导的一名博士生,她的课题做得很出色,数据漂亮,结论清晰。
2006年她毕业前夕曾两次随我赴深圳出差,侍诊抄方。
初到时,她对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印象极佳,甚至主动向接待方表达了留下工作的意愿,对方也十分欢迎。
那段时间,我在深圳接诊了四百余位患者,曹博士便在一旁侍诊学习。
然而,两次出差,前后十余天后,她的想法彻底改变。
第一次出差结束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深圳30岁上下的乳腺癌患者特别多?”
第二次出差结束,她对我说:“我坚决不来深圳了。”
“30岁”现象
让她却步的,不是专业的挑战,而是在随诊中的发现——那些和她年龄相仿、优秀、要强、正在上升期的年轻女性,正在被乳腺癌集中击倒的“30 岁”现象。
曹博士跟笔者侍诊多年,对各地情况是有所了解的,她所说的的确是事实。
据笔者长期观察,上海、北京,包括广州等大城市的乳腺癌患者,年龄段集中在38~48岁,农村还会晚3~5年。
但当时(世纪之交)深圳有个奇怪的现象:27~33岁会突兀地冒出一个高发人群段。
这些女性无一例外均是来自内地的大学毕业生,都十分优秀;且到深圳“打拼“才刚过5-6年时间。
绝大多数干得不错,已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份比较体面的事业或工作。
然而,就在这时,乳腺癌击倒了她们。
“30岁”现象的成因
这与深圳的文化也有关系,与北上广不同,深圳是一个纯粹的移民城市。年轻人到深圳,谁都抱着一股创业热情,百折不挠……
这些优秀女性,一到深圳,就被甩入了高速旋转的生存漩涡之中。
生存压力、竞争挫折,为发展而拼命挣扎,这种极度亢奋的心身状态,及其相伴随的机体内环境、微环境紊乱,自然是癌细胞发生的“催化剂”和癌症发展的“温床”。
在高强度压力下,这些优秀单身女性的内分泌系统更易受到干扰。
因此,5~6年后表现出乳腺癌高发,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这让处于相同年龄段的笔者所带的这位女博士望而却步,也是情理之中。
约十年后,笔者在上海等大城市的诊室里,也开始频频遇见30岁左右的乳腺癌患者。
也许是全民创业,生活节奏加快,都“卷”了进去之故吧!
开启“慢生活”
城市的压力与个体的疾病,关系亦然。当“内卷”席卷各行各业,我们的生活节奏无一幸免地被加速、再加速。
心身的弦,绷得太紧、太久了。这,或许是快速发展背后,一种沉痛却未被充分察觉的健康代价。
有健康专家呼吁人们注重“慢生活”,笔者深表赞同。
“慢”不是懒惰,不是放弃,是对身心的滋养与呵护,是允许自己在奔涌的浪潮中,保有片刻的停顿与调息。
同样地,癌症治疗的过程,正如在废墟之上重建。
需要为身心重建一片不易滋生疾病的新“土壤”,在此基础上,才能筑起更为坚实、持久的生命之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