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中老年人群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发展为痴呆症的问题,正在造成沉重的个人负担和社会负担。面对这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的疾病问题,目前还没有能够显著逆转或改善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如何预防痴呆症的发生,目前仍然是诸多科学研究的重点。
谈起痴呆症的预防,我们往往会想到的是健康饮食,加强运动,服药控制相关风险慢病等,殊不知心理健康对于延缓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衰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项新近发布的新研究中,通过对近1.4万人,平均随访8年的科学分析证明,有明确人生目标的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降低了28%!
这项研究来自于美国的健康与退休研究的大型队列,共纳入了13765名45岁以上的参与者,这项参与者在纳入研究前认知功能均健康正常,该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8年,最长随访时间长达15年。
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评估“人生目的感”(例如是否有生活方向、有计划并愿为之努力等),以及定期电话认知测试监测认知状态。 在随访期间,1820 名参与者(13%)出现了认知障碍,认知障碍的定义为连续两次评估的得分低于正常值,这个定义涵盖了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症。
研究结果显示,人生目的感更强的人群,相比人生目的感低的人群,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降低了约28%(风险比HR≈0.72)!即使研究人员控制了抑郁症、教育程度等已知的风险因素,在不同种族和族裔群体中,目标感与大脑健康之间的联系也仍然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即使调整了APOE E4(一种显著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基因变异)基因变异的影响因素后,人生目的感对认知健康的这种保护作用也依旧存在。
对于这项观察性研究来说,并不能100%证明“目的导致大脑更健康”,但对于又有人生目标感,会显著降低认知功能障碍这件事,科学上也早已有了多种合理解释。
首先社会参与的增加会使大脑得到有效锻炼。有目标感的人,往往会参与更多的社交、志愿者和兴趣活动,这些行为都是对认知功能的刺激,能够增加大脑的认知储备功能,并能够帮助大脑更好的应对病理性损伤带来的认知衰退。
其次,目的感能减少慢性压力和抑郁,改善睡眠,降低炎症水平,这些都使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因素。
此外,有目标的人更倾向于规律作息、坚持运动、注意饮食,远离烟酒等不良习惯,即便存在遗传风险,强烈的心理社交资源(如目的感)也可能推迟临床症状的出现。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项低成本,可推广,安全性超高的痴呆预防策略,与药物干预相比,增强人生目的感几乎没有副作用,成本也更低。而且通过一定的干预策略,目的感可以培养和改变,适合用中年和老年的各类人群。
如果行动起来,加强自己的人生目的感呢?以下6个方面的建议可供大家参考。
1. “小而具体”的目标:从每天/每周的小目标开始:学一道新菜、每天散步30分钟、陪孩子读书30分钟,这些活动哦都能够有助于我们提升人生的目标感,锻炼我们的认知功能。
2. 乐于助人:应该把乐于助人作为人生目标的一部分,通过参加社区志愿活动,邻里互助,以及帮助其他人来提升价值感和连接感。
3. 保持学习和挑战: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新技能,例如学习演奏一种新的乐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等,这些活动不但会增强目标感,同时也会为大脑提供认知训练。
4. 持续有意义的工作:如可能应该尽量使自己的工作充满价值,也可以通过兼职,志愿者等方式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儿,也能够有助于提升目标感。
5. 寻求心理支持与方法指导:正念联系,心理治疗,认知行为干预等,都有助于厘清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6. 学会将目标与健康行为绑定:可以将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设定为可量化,具体可执行的具体计划,例如把“我要健康的活到80岁”这样的目标,设定为健康饮食,加强运动,定期体检等小目标。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生目的感与认知健康有稳定关联。我们不需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从今天起,给每天一点小目标、一点社交、一次学习的机会,这些小改变就可能为大脑带来延缓认知功能衰退的巨大获益。
参考文献:
Howard, N.C., Gerasimov, E.S., Wingo, T.S., & Wingo, A.P. (2025). Life Purpose Lowers Risk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Based Cohort, published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33(10), 102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