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世界预防自杀日|关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今日健康提示

非自杀性自伤,即在无自杀意愿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青少年自伤行为折射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想要求助,反映了他们的挣扎与呼救——“请帮帮我”。当孩子用这种方式“呐喊”时,愿他身边的人都能听懂那无声的呐喊,并伸出托住生命的手。

当孩子身上出现一道道伤痕时,家长和老师往往会陷入恐慌与困惑:孩子为什么要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的核心区别在于动机,自伤者通过疼痛缓解情绪上的痛苦,这是一种“向生”的求救信号;自杀者意图终结生命,属于“向死”的绝望选择。需要警惕的是,若自伤行为未得到及时干预,有可能发展为自杀行为。

这类行为往往带有刻意掩饰的痕迹,比如,夏季穿高领衣物、拒绝参加游泳活动、频繁用橡皮擦掩盖血迹等。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衣物选择上有异常表现,或是在孩子的房间里发现刀具、血迹,就要提高警惕。

陷入自伤困境的青少年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心理方面,他们常常抑郁、自卑、冲动,或是患有精神疾病,或是存在童年创伤。

家庭环境方面,不良的家庭互动模式可能影响青少年的情绪状态。学业与社交压力方面,成绩焦虑、校园霸凌、同伴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与网络方面,网络上的自伤内容、同伴群体影响等,可能让青少年盲目模仿。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青少年的自伤行为。

一方面,青少年大脑的情绪调节系统仍在发育,有时难以理性应对负面情绪。在某种程度上,自伤成为他们的“情绪止痛剂”——疼痛刺激内啡肽释放,短暂缓解焦虑、愤怒或空虚感,从而产生愉悦感。

另一方面,青少年通过伤害身体的行为表达情绪困扰,或是希望有人能帮助他们。尤其是同龄人自伤行为的示范效应较强,容易使青少年在相对封闭的社交圈中形成“你伤我也伤”的扭曲认知。

青少年自伤虽然具有突发性,但我们可以通过系统预防,把风险和危害降到最低。

◆一级预防

普及教育与风险筛查。

◆二级预防

早期干预与家庭支持。

针对高危个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或者鼓励他们参与同伴支持小组,实现情绪的发泄与心灵的自救。家庭可以改变教育方式,从“控制型父母”变成“支持型战友”,让亲子对话从“你怎么又……”变成“我们聊一聊”,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与支持。

◆三级预防

阻断恶化与康复支持。

学校、家庭和医院可以三方联动,用“学校减负+家庭温暖+医院专业治疗”的方式,全链条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预防孩子的自伤行为。社区也可成为“隐形后盾”,通过心理援助热线、线上互助平台等方式,让孩子科学认识情绪疏导方法。

来源:《大众健康》、健康中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世界预防自杀日|关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