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脾虚的人这么多?
饮食不节制、常吃生冷、思虑过多、久坐不动,都在无形中消耗脾气。
脾最怕两样东西:一个是“湿”,一个是“积”。湿气重了,脾就像陷在泥里的轮子,转不动;积食多了,脾胃堵住了,营养送不出去,垃圾排不干净。
所以,想要真正改善脾虚,必须遵循这三个步骤,顺序不能乱:先祛湿,再消食,最后健脾。今天,邀请脾胃专家施旭光主任来和大家聊聊。
第一步:祛湿
湿气是脾最讨厌的敌人。体内湿浊不除,再好的营养也补不进去。
这里推荐一个常用的祛湿基础方:五指毛桃、土茯苓、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芡实。
五指毛桃益气健脾,土茯苓利湿解毒,白扁豆和中化湿,薏苡仁清热利水,莲子和芡实能健脾收涩,帮助固住精气。
这个方子性质平和,既能祛湿又不伤正气,适合大多数人用作日常调理。
第二步:消食
很多人脾胃不好,其实是因为长期饮食不节,导致食物积滞。这时候即便吃补品,也吸收不了,反而会加重堵塞,所以要先消食导滞。
常用消食方如: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鸡内金。
焦山楂善消肉食油腻,焦麦芽化解米面之积,焦神曲助消化而和中,鸡内金更是消积健脾的良药,尤其擅长处理各种复杂积滞。
只有把堆积的垃圾清出去,脾胃才能重新运转。
第三步:健脾
祛湿和消食是做“减法”,健脾才是关键的“加法”。前面两步清理出空间之后,才是进补的最佳时机。
可用:党参、小米、黄芪、甘草等。
党参是补中益气的核心药,能明显提升脾胃功能;小米得土地之气最厚,养胃和中;黄芪补气升阳,甘草调和诸药,共起健脾益气之效。
只有脾气健旺,运化有力,气血才能真正充沛起来。
总的来说,改善脾虚就像疏通一段堵塞的水管:先通淤堵(祛湿),再清垃圾(消食),最后加固管道(健脾)。这个顺序一乱,效果就打折扣。很多人健脾不成,反生壅滞,就是因为没找准节奏。
脾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调理也需一步步来。不急不贪,顺序对了,才能真正从根源上告别脾虚。
(注: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讲究辨证医治,文中用药仅作参考,切勿盲目跟风用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