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上秤就叹气:“怎么又胖了?”体重可不只是一个数字,它和健康息息相关。超重和肥胖不光影响外形,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甚至某些癌症的风险。今年全国两会还特别强调,要把体重管理纳入全民健康行动,让科学减重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
拒绝“负重前行”,减重不能再拖
“节日胖”“假期胖”“久坐胖”……现代生活节奏快,外卖多、活动少,肥胖问题越来越普遍。根据最新的《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我国18岁以上人群超重率超过三成,肥胖率超过16%,而且还在逐年上升。肥胖不仅会引发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还可能影响生育、关节健康、睡眠质量。简单来说,吃得多、动得少、睡得晚,是最常见的原因。
从医学角度看,肥胖不只是“吃多”,还和激素和代谢有关。比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库欣综合征都会让人不知不觉变胖。如果怀疑有内分泌问题,应及时去医院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对于单纯性肥胖,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时间一久,可能引发一连串并发症。
科学减重,先从生活方式入手
减重第一步,还是调整生活习惯。最简单的原则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 饮食方面:一日三餐要规律,少吃油炸、烧烤、含糖饮料,多吃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可以用餐盘法:一半蔬菜,四分之一全谷物主食,四分之一肉类或豆类。
- 运动方面:每天至少6000步,建议结合有氧和力量训练,提高基础代谢。
- 睡眠方面:长期熬夜会扰乱激素分泌,容易长胖,建议成年人晚上11点前睡,睡够7-8小时。
减重不要急于求成,一周减0.5-1公斤是比较安全的速度。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复合维生素、鱼油,避免营养不良。
减不下来?到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已经尝试了饮食和运动,体重还是纹丝不动,别灰心,现在医院里有很多科学的减重方法。大医院的内分泌科、营养科、胃肠外科,常常联合开设减重门诊,为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方案。
常见的医学减重方案包括:高蛋白饮食、代餐、间歇性断食、药物治疗等。医生会分阶段设定目标,帮助患者在3-6个月内减掉10%-15%的体重。配合运动干预,可以平均减重7-10公斤。
长期管理才是关键
无论选择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最终目标都是保持健康体重,降低慢性病风险。术后同样需要合理饮食、坚持运动,否则体重可能反弹。
所以,减重不等于“节食一阵子”,而是一个长期的健康管理过程。如果你苦恼体重久降不下,可以先到医院做全面评估,听听营养科和外科医生的建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减重方案,既科学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