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身上出现一道道伤痕时
家长和老师往往会陷入恐慌与困惑:
孩子为什么要自伤?
其实
这很可能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即在无自杀意愿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
青少年自伤行为折射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想要求助,反映了他们的挣扎与呼救——“请帮帮我”。当孩子用这种方式“呐喊”时,愿他身边的人都能听懂那无声的呐喊,并伸出托住生命的手。
常见的自伤方式
包括割伤、抓伤、咬伤、烫伤、撞击身体、吞食异物等,部位主要见于手臂、躯干、下肢位置,有些位置因当事人衣服遮盖而不易被发现。
非自杀性自伤与自杀的核心区别在于动机,自伤者通过疼痛缓解情绪上的痛苦,这是一种“向生”的求救信号;自杀者意图终结生命,属于“向死”的绝望选择。需要警惕的是,若自伤行为未得到及时干预,有可能发展为自杀行为。
这类行为往往带有刻意掩饰的痕迹,比如,夏季穿高领衣物、拒绝参加游泳活动、频繁用橡皮擦掩盖血迹等。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衣物选择上有异常表现,或是在孩子的房间里发现刀具、血迹,就要提高警惕。
哪些青少年更容易自伤?
如何预防和干预?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科普中国、海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