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为强化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资源包”,展现出国家筑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的决心。
“以基层为重点”是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出的明确要求。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指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怎么布点”。新推出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基层如何“强筋健骨”,对发展目标进行递进深化。可以看到,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从有“规划图”转为有“施工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设施设备条件和数智化水平显著改善有了更有力的抓手。
找准切入口和突破口,将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势必能加速打开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格局。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落实,2025年我国统筹各类中央资金约88亿元,支持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中心药房(共享中药房)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提标扩能,加快实现“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为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增加强劲动力。
根据《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到2027年,力争居民15分钟可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到203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目标明晰,任务紧迫。在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固定﹢流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建立五级巡回医疗制度,将有效解决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的服务覆盖问题。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布局和建设,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路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县和县级市全覆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广覆盖,将打破优质医疗资源的层级壁垒,让更多人在“家门口”看好病。
在县区组建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开展“国门疾控”建设,统筹配置“巡诊车﹢移动手术室”等移动设备……这些举措富有创新性、针对性,也是对既往经验的提炼和推广,凝聚了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的辛勤汗水。譬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已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惠民举措,取得多维成效。这些都为绘制新蓝图夯实了基础。扬帆起航正当时,当实施路径愈发清晰,更有力的推动引擎也就呼之欲出。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以及群众信任的建立等,皆非一蹴而就,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医疗卫生强基”关乎亿万群众健康福祉,唯有坚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方能跬步千里,写好新时代民生答卷。
直面健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