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原创 孔子晒书台寻踪+岩盐博物馆探秘:叶县文旅新地标双璧记

清晨五点半,我沿着叶县1号公路向东南疾驰,晨雾中隐约可见楚长城的残垣断壁。这条全长94公里的旅游富民路,串联起辛店镇南王庄村的莲花庵驿站、保安镇杨令庄村的湖光民宿,以及夏李乡彦岭村的听蝉谷。听蝉谷民宿负责人杨晓杰告诉我,这里不仅提供无公害农场采摘体验,更藏着叶县美食的三大密码——羊肉炝锅烩面、张集硬面馍、卫家麻辣面。

第一站选在妆头村。这个距叶县县城15公里的古村落,因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此晒书、梳妆而得名。村东北角的圣人阁虽为后世重建,但院内那株千年银杏树却真实记录着先贤足迹。村民程文金指著树根说:"1975年大洪水时,晒书台那片地比周围高不到半尺,愣是没被淹。"村史馆里陈列的"晒书回顾"残碑,刻着民国十二年冬的立碑时间,字迹在晨光中泛着青灰色的光。

午时三刻,在叶县老城区的"眼镜烩面"老店,我尝到了正宗的羊肉烩面。师傅张建国介绍,这道美食的精髓在于"三烫"——烫羊骨、烫面、烫菜。羊骨汤需文火慢熬六小时,面剂要经过"三醒三揉"的工序,最后浇上现炸的辣椒油。隔壁桌的食客正在享用盐焗鸡,这道菜与叶县岩盐博物馆的展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博物馆内陈列着汉代盐井模型,展示着从"煮海为盐"到"凿井取卤"的技术变迁。

午后转战燕山湖水利风景区。双燕塔下,游客中心提供的"楚文化风情走廊"导览图显示,这里不仅适合观鸟写生,更是体验"秋收冬藏"节气文化的绝佳场所。龚店镇台刘学校的彭老师曾在此开设萝卜窖藏课程,孩子们在沙坑中埋萝卜时,会默念"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古谚。这种农耕智慧,在保安镇杨令庄村的马头山景区得到了延续——村民们将楚长城遗址与闯王寨传说结合,开发出"生态富民"的乡村旅游模式。

暮色降临时分,我来到叶县县衙。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编钟古乐演奏场。导游李芳说,县衙内的廉政故事墙,记录着叶公沈诸梁"勤政爱民"的典故。东侧文庙的文昌阁前,游客们正排队体验"孔子问礼"的沉浸式表演。而在叶公陵园,海内外叶姓后裔每年清明都会举行祭祖大典,三进院落的宫殿式建筑在暮色中更显庄严肃穆。

次日清晨,我专程探访洪庄杨乡张集村的硬面馍作坊。非遗传承人王巧云演示了"发酵面与未发酵面掺杂反复杠压"的技艺,蒸出的馍头洁白如雪,底焦面嫩,麦香纯正。她提到,这种腊八节食品能长期存放不霉不裂,全靠"先武火后文火"的蒸制秘诀。而在叶县岩盐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制作盐雕,感受"岩盐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午时分,在叶公古街的"嗳味火锅"店,我品尝了以昆阳黄酒为基底的特色锅底。店主介绍,这种黄酒采用古法酿造,需经过"浸米、蒸饭、发酵、压榨"四道工序,与楚长城沿线发现的战国酒器残片有着技术渊源。隔壁的"武汉鸭脖"店内,游客们正排队购买现卤的鸭脖,这种源自楚地的风味小吃,如今已成为叶县夜经济的代表。

午后,我驱车前往翟集村。这个被誉为"醋都"的千年古村,不仅保留着东汉"大树将军"冯异的故里遗址,更以米醋酿造技艺闻名。村中的老醋坊至今仍采用古法酿造,醋香弥漫在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间。村民们说,这里的米醋需经过"蒸、酵、熏、淋、陈"五道工序,与《齐民要术》记载的酿醋法一脉相承。

傍晚时分,我登上望夫石山景区。这里不仅有楚文化风情走廊,更保留着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窖藏。景区讲解员提到,近期出土的青铜编钟,与叶县县衙内的编钟古乐演奏场形成了时空对话。而在山脚下的豫晨滨湖田园生态旅游区,游客可以体验"依山而居、傍水而生"的田园生活,品尝用当地食材制作的盐焗鸡、烤全羊等乡土菜。

夜幕降临,叶县老城区的夜市渐渐热闹起来。东家烤羊的摊位前,师傅正在用果木烤制全羊,香气四溢。金典蛋糕花园的橱窗里,陈列着以叶县岩盐为原料制作的创意甜点。纯臻蛋糕店内,游客们正品尝着以当地小麦粉制作的欧式面包。这些美食,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融入了现代创意,成为叶县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在叶县的三日行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农文旅融合"的实践智慧。从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银线串珠"模式,到农业生态公园的"生产、生态、观光"一体化发展;从岩盐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到妆头村的孔子文化寻根——这些实践都在诠释着"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正如叶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娄毅所说:"通过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绘就乡村振兴的'特色画卷'。"

这次叶县之旅,不仅让我品尝到了羊肉烩面、张集硬面馍等地道美食,更让我触摸到了楚文化的厚重底蕴。在听蝉谷民宿的木屋里,我读到了杨晓杰写的《乡村民宿经营日志》;在岩盐博物馆的互动区,我体验了盐雕制作;在妆头村的银杏树下,我听到了程文金讲述的孔子传说。这些鲜活的体验,比任何攻略都更让人受益匪浅。

如今,叶县已建成精品民宿5家、农家乐39家,2025年上半年游客接待量达323.3万人次,综合收入11.88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叶县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乡村振兴故事。而作为美食旅游博主,我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这片土地上"美食、旅游、科普"三者的完美融合——它不是简单的景点串联,而是将历史人物、民间信仰、节气智慧融入每一次旅行体验,让每个游客都能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当我在叶县1号公路上回望,夕阳将楚长城的轮廓染成金色。这条穿针引线般的旅游公路,不仅串起了叶县的山水人文,更串起了古今智慧的生活美学。在这里,每一口美食都是历史的回响,每一次旅行都是文化的传承,而每一份期待,都将在下一个节气里绽放新的惊喜。这,或许就是叶县文旅最动人的商业价值——让每个游客都能带走一段鲜活的历史,留下一份温暖的记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原创 孔子晒书台寻踪+岩盐博物馆探秘:叶县文旅新地标双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