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2天就猝死!医生提示:冠心病患者若常出现5个异常,立即就医

刘大爷,62岁,是社区里人口中的“老实人”。一向身体结实的他,最近却变得有点不寻常。先是晚上莫名其妙地胸口发闷,休息一会儿虽然能缓解,但总觉得心里堵得慌。紧接着,爬个楼梯气喘得厉害,有时候连说话都懒得张嘴。家人劝他早点去医院,他却一笑了之:“老毛病,人上了年纪都这样。”直到某个午后,他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额头冷汗直冒,差点摔在厨房门口。第二天,还没来得及安排体检,意外却骤然降临,刘大爷突发猝死,没能挺过那个令人揪心的夜晚。

“猝死”,这个词看似遥远,却可能悄无声息地埋伏在我们身边。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很多信号其实早已给出,但一旦被忽略,危险就会威胁生命。本期,我们根据权威医生和心血管指南,把关注点聚焦在了5个典型异常上。如果你或者家人出现这些症状,一定不要等待侥幸,立即就医,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你也关心家中长辈的健康,千万别错过接下来的每一个细节。

冠心病为何是猝死高发的幕后黑手?

想象一下,冠脉动脉就像城市水管,健康时血流畅通无阻,但长期“三高”、吸烟、肥胖等不良因素,会一点点让动脉“结垢”变窄,如同水管内部不断堵塞。当血流变得狭窄或突然堵死,心脏就会因缺氧而罢工,严重时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导致心源性猝死(SCD)

哈佛大学心血管研究团队数据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6倍,而且发作时大多数人没有预警。医学统计中,超50%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发作前48小时内,曾出现过明显的不适,但因常被误解为“普通心慌”“累了歇会儿”,最终贻误救治。

更可怕的是:猝死往往发生在熟悉的日常中,无论是清晨起床、饭后散步,还是夜晚静坐。危险不是远方的“意外”,而是生活里的“细节病”。

临床中最值得警惕的5大异常

医生在多年临床经验中,总结出冠心病猝死高风险的五大早期信号:

胸闷胸痛反复发作

尤其是劳力、情绪激动后突然出现的胸部压迫感或疼痛,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甚至蔓延至左肩、后背、颈部。这是心肌缺血最典型的信号。协和医院数据显示,约68%的心脏猝死患者,发作前24小时内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或胸痛

呼吸困难,平地行走也喘

一段时间内,原本能做的日常活动变得喘不上气,哪怕是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即使休息依旧感到乏力。研究表明60%以上猝死患者在两天内有过明显气喘、憋气表现,而很多人误以为年老体虚,不足为奇。

心慌心悸,不规则跳动伴头晕

心跳突然加快、变慢或不规律(心律失常),往往夹杂着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德勤全球心血管报告指出,猝死前24-48小时内,至少48%的重度冠心病患者出现过心律失常,却常常未被注意。

反复出汗、冷汗淋漓,无明显诱因

没有运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反复出冷汗,是异常交感神经紧张的表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的流行病调查发现,大约30%的猝死病例都有间断冷汗症状,而家属往往以为“受凉”忽略了。

恶心、呕吐或上腹部不适,仿佛“消化不好”

多数人不把胃部不适当回事,以为就是肠胃小毛病。其实,心肌缺血时,尤其是下壁心梗容易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恶心、上腹胀闷、食欲减退,在猝死患者中出现率为22%-35%

引发猝死的背后机制,是动脉斑块突然破裂并形成血栓,导致心脏供血全部或大部分中断。一项大型流行病学分析指出,80%以上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在48小时内曾出现上述至少1-2种“预警信号”,但仅15%的人选择了及时就医

5种异常出现时,身体会有哪些变化?

每个症状背后,都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严重后果:

血液缺氧,导致心脏损伤

反复胸痛和呼吸困难,提示心肌长时间缺氧,极易让心脏组织坏死,一旦破裂、出血,或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短时间内即可能休克甚至死亡。

器官协同衰竭,猝死概率几何级上升

持续的心慌、头晕,反映的是自主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已被严重扰乱。相关权威数据显示,非典型症状(胃肠道表现)出现在高风险群体中,占比达22%,死亡率比普通胸痛患者高约1.75倍

患者家属误判风险,延误救治时机

许多家属总是等到晕倒、抽搐才拨打120,而黄金抢救窗口(4-6分钟)一旦错过,成功救治率下降至10%以下

重复发作,心脏“埋雷”变成“引爆”

这些症状如果在短期内反复出现,尤其是两天内多次发作,意味着心脏已经“风雨飘摇”,每晚一次冒险,都是在挑战极限。

患者心理防线失守,错把信号当“老毛病”

据全国冠心病患者调查,超过62%的中老年人将胸闷、气喘等症状归咎于劳累或气候变化,忽视了就医,最终导致错失救命机会

如何科学应对?医生建议的黄金5步

第一时间警觉,别赌小概率一旦出现上述任意一种情况,不管症状轻重,应立即停止活动,尽快求助家人或拨打急救电话

规范就医,不轻信民间土方到有资质的心血管专科医院,接受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切忌等候或自服家中旧药。

仔细记录发作时间和症状便于就医时提供医生参考,包括每次的不适持续多久、什么情境出现等。

随身常备急救药物,定期复查遵医嘱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发现异常马上使用,并每半年进行动态心电监测、血脂、血压评估,主动预防。

全家健康教育,提升“风险感知力”让家属学会识别高危信号,懂得CAB(心肺复苏)基础操作,在突发时第一时间展开自救和互救。

保健小贴士:

规律生活、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锻炼是基础;一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定要科学控制。有冠心病家族史或者既往心脏病变,应提前筛查,别把希望寄托在“我还能撑一撑”上。

心脏用一次“警告”拦不住死亡,但每一次警觉都能推动生的机会。冠心病不是判死刑,但自欺“无事”、讳疾忌医却可能真的成为引信。现实中的悲剧常来自“提前有征兆却被忽视”。如果你自己或家人近两天出现了胸痛、气喘、心悸、冷汗、消化不适等上述任一种,一定要立刻去医院,而不是等明天再犹豫。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中国循证心血管病学杂志》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指南》 5.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分析报告》 6. 哈佛大学医学院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2天就猝死!医生提示:冠心病患者若常出现5个异常,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