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要是运化功能失调了,水湿就容易停住,而且湿气一般不是自己来的,常跟别的病邪“搭伙”变成不同类型的湿。今天咱们就讲讲常见的三种:湿热、痰湿和寒湿。虽然都带个湿,它们的表现和调起来可不一样。
一、先说湿热
去年夏天,一个朋友其面痘颇多,后背亦生疖子,晨起觉口发苦、发干大便每黏于马桶,需冲数下始能冲去,观其舌色红苔黄且厚,显系体内有湿热。湿热在体内又潮又热,如同蒸桑拿般又闷又让人不适;向上窜就易出现头脸出油、长痘、口苦的情况,湿热混杂在一起,难以散去。
处理湿热,关键就是清和利。清代叶天士就挺会用些轻灵之物来解湿热,渗湿于热下,使湿邪无处留存。
平时我回答大家问题的时候一般都建议饮用赤小豆薏米水,不过得留意,是赤小豆,不是普通的红豆,赤小豆细长细长的,利湿成效更加优良,薏米先炒制,能减轻它的寒性,取大概30克赤小豆、30克薏米,浸泡两时辰后再煮半小时,只喝汤汁就行,这个方子挺温和的,合适平常慢慢调养。
可以按按曲池和阴陵泉。曲池在胳膊肘弯起来的横纹那,能帮忙清热。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后面的凹窝里,是祛湿的关键点,按下去有点酸胀。
二、接着讲痰湿
这类朋友一般有些肥胖,肚子软软的,且常常感觉喉咙有痰,舌苔白腻。痰湿往往是由于脾胃运化欠佳,水湿停聚而形成痰,当下之人饮食过于甜腻油腻,易使脾胃受影响,湿气凝结成痰。
调痰湿需留意健脾、燥湿、化痰。建议饮用山药茯苓粥,取30克干山药、15克茯苓粉与100克粳米一同煮制,山药可健脾,茯苓能助力利湿,加入3克陈皮还能顺气化痰,此粥性质平和,时常食用也无大碍。
要记得时常按按丰隆与足三里,丰隆穴处于膝盖和外踝连线的中间,是可化痰的重要穴位;足三里在膝盖下方四指宽之处,是能健脾的大穴位,将这两处配合着按,既能够化痰,又能够增强脾的功能,对舒缓痰湿有益处。
三、再就是寒湿
寒湿体质者特怕冷,手脚难暖还易腹泻,痰亦较稀,阳气足则身体可正常运转,阳气不足则易不通畅。
调寒湿体质,关键在于把握温与散二字,平常可煮些生姜红枣茶,生姜最好带皮切10克,红枣掰6颗,加水煮约15分钟,最后加10克红糖,生姜可散寒暖胃,红枣能补益脾胃、滋养气血,体内寒湿较明显之人,适当饮用一段时间,身体会觉更暖和。
平日里常常按揉关元穴与足三里,关元处于肚脐下方四横指之处,乃储存阳气的佳处,将掌心搓热后轻轻按揉,不久便会觉有发热之感,足三里除了用手指按揉外,用艾条艾灸也很不错,可使气血通畅,渐渐化去寒湿。
无论身体属于何种湿态,甜食、油腻及生冷食物都应尽量少吃,要时常活动至微微出汗,莫长时间处于潮湿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