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是矽肺二期患者,能不能开点中药?”诊室里,74岁的L先生气短、说话吃力,声音沙哑,透着疲惫。
尘肺二期患者三诊,自诉吃中药效果较好
L先生年轻时常年在井下挖煤,多年前被诊断为矽肺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得益于国家矽肺救治的帮扶政策,他每年都能到综合医院疗养。他感慨地说:“要不是国家的政策,我早就没命了。”
初诊时,L先生的主要症状是:活动后气促、乏力,夜间频繁咳嗽,吐出大量泡沫痰,常常在凌晨咳得最厉害,还伴有口干、口苦和头晕。望舌见舌色淡紫、裂纹明显,舌下络脉曲张,舌苔薄白而少津,脉象浮大弦而重按乏力。这在中医辨证中属于“虚热肺痿”。
我为他开出了麦门冬汤合泻白散,并配合俯卧位肩背推拿,帮助改善肺部通气功能。
麦门冬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记载“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方中麦门冬能养阴润肺,半夏降逆止咳,人参、甘草、大枣、粳米调和脾胃,共同起到“肺胃同治、气阴双补”的作用,是治疗虚热肺痿的经典方。
泻白散出自宋代儿科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组成,主治肺热喘咳,重在“清泻肺火,又能顾护脾胃生津”。
两方合用,一补一清,既润肺气又清肺热,契合了L先生的病情。
3天后,L先生复诊时说,白天呼吸比以前顺畅了,夜间咳嗽减少,泡沫痰也少了很多,口干口苦的症状明显减轻。
医学不止是药物的作用,更是一种关怀与陪伴。正如古语所言:“白衣之慈,青囊之术,安老扶康,德音遐布。”愿L先生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下,身体功能逐步恢复,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中医针灸主治医师、中医全科医师 胡云鹏(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