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北京菌一生:免疫力是最好的“抗癌药”!坚持两做两不做,癌症绕着你走

免疫力是人体抵御疾病的 “天然防线”,更是对抗癌症的关键力量。一旦免疫力低下,不仅感冒、肠胃不适会频繁找上门,患癌风险也会显著升高。多项研究证实,维持良好的免疫状态,可使癌症风险降低30%~50%

如何科学提升免疫力、远离癌症?权威专家总结出 “两做两不做” 核心原则,同时提醒:若出现 5 种表现,可能是免疫力发出的 “预警信号”,需及时调整。

一、“两做”:主动激活免疫力,从饮食到肠道精准发力

想要免疫力 “在线”,关键在 “主动养护”—— 从免疫细胞的 “营养供给” 到人体最大免疫器官的 “健康管理”,两步走就能打好基础。

1. 多吃优质蛋白:给免疫细胞 “备足弹药”

蛋白质是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 “合成原材料”,优质蛋白的摄入质量,直接决定免疫系统的 “战斗力”。选择对的蛋白来源,效果事半功倍:

  • 动物蛋白首选鸡蛋:鸡蛋含有人体必需的 8 种氨基酸,氨基酸比例与人体需求高度契合(生物利用率达 94%),被称为 “最接近完美的蛋白质”。研究显示,每天吃 1 个鸡蛋(约 50 克),可显著提升血液中免疫球蛋白 IgG 的水平,增强体液免疫功能。
  • 植物蛋白首选大豆:大豆及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干)不仅能提供优质蛋白(含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富含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等活性成分 —— 这些成分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体内慢性炎症,间接辅助免疫功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推荐,成年人每日摄入大豆及坚果 25~35 克,长期坚持可降低乳腺癌、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实操建议:早餐加 1 个水煮蛋或蒸蛋羹(避免油煎,减少营养流失);午餐或晚餐搭配 100 克豆腐(约 1 块)或 1 杯 200ml 无糖豆浆;日常蛋白质补充优先选择蛋、豆、鱼,减少加工肉(如香肠、培根)的摄入。

2. 关注肠道健康:守护 “免疫主战场”

很多人不知道,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 约 70% 的免疫细胞(如 T 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集中在肠道黏膜,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 “敏感度” 和 “防御能力”。

若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腹泻、便秘、大便不成形),肠道黏膜屏障会受损,有害菌及其代谢产物可能 “突破防线” 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慢性炎症,甚至降低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 “识别能力”,增加患癌风险。

需警惕的异常信号:若连续 2 周以上出现大便不成形、排便不规律(如隔 2~3 天排便 1 次,或每天排便 2~3 次)、腹胀与腹泻交替出现,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或黏膜损伤的信号,建议及时就医检查(如肠镜、粪便菌群检测)。

实操建议

  • 饮食上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新鲜蔬菜(菠菜、芹菜)、水果(苹果带皮、蓝莓),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为有益菌提供 “食物”;
  • 生活习惯上避免熬夜:夜间是肠道修复和菌群平衡的关键时段,长期熬夜会打乱肠道生物钟,影响免疫细胞活性;
  • 适度运动:每天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可促进肠道血液循环,帮助维持肠道黏膜健康;
  • 必要时科学补充益生菌:若肠道不适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含双歧杆菌、乳杆菌的益生菌制剂,避免盲目自行购买。

二、“两不做”:避开免疫 “杀手”,减少癌症诱因

提升免疫力的同时,更要避开会 “削弱” 免疫功能的习惯 —— 尤其是两类明确与癌症风险相关的行为,需严格控制。

1. 少吃红肉:每周不超过 500 克,避免 “致癌风险叠加”

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虽能提供蛋白质和铁元素,但过量摄入会显著增加癌症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红肉列为 “2A 类致癌物”(即 “对人可能致癌”,有充分动物实验证据,有限人群研究证据)。

  • 直接风险:研究数据显示,每天摄入 50 克红肉(约 1 两),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会增加 17%;若每周摄入超过 500 克(约 1 斤),风险会进一步升高,且与胃癌、胰腺癌的风险上升也存在关联。
  • 加工与烹饪的额外风险:烧烤、油炸、腌制的红肉风险更高 —— 高温烹饪时,红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会分解产生多环芳烃(如苯并芘)、杂环胺等强致癌物,其毒性是普通烹饪红肉的数倍;腌制红肉(如腊肉、香肠)中的亚硝酸盐,在体内可能转化为亚硝胺(一类致癌物),进一步增加风险。

实操建议

  • 控制总量:每周红肉摄入量≤500 克,平均到每天不超过 70 克(约 1 个手掌心大小,不含手指);
  • 替代选择:优先用白肉(如鱼、虾、鸡胸肉)替代部分红肉,白肉脂肪含量低,且富含 Omega-3 脂肪酸(如深海鱼),有助于调节免疫;
  • 烹饪方式:避免烧烤、油炸、红烧(糖和油用量高),推荐蒸、煮、炖、清炒,减少致癌物产生;
  • 搭配技巧:吃红肉时搭配富含维生素 C 的蔬菜(如番茄、青椒、西兰花),维生素 C 可抑制亚硝胺的合成,降低致癌风险。

2. 戒烟戒酒:拒绝 “免疫毒药”,减少细胞损伤

香烟和酒精是公认的 “免疫破坏者”,二者都会直接损伤免疫细胞、破坏身体防御屏障,同时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

  • 香烟:60 多种致癌物的 “载体”香烟燃烧后会产生 60 多种明确致癌物,如苯并芘、亚硝胺、尼古丁等 —— 其中苯并芘可直接损伤细胞 DNA,导致基因突变;尼古丁则会抑制 T 细胞、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 “清除能力”。研究证实,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2~3 倍,患胃癌、膀胱癌的风险也显著升高。
  • 酒精:代谢产物是 “一类致癌物”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乙醛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 “一类致癌物”(即 “对人确定致癌”)—— 乙醛可直接损伤肝细胞 DNA,长期摄入会增加肝癌风险;同时,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充血、水肿,降低胃肠道局部免疫力,增加胃癌风险。数据显示,每日饮酒≥30 克(约相当于 2 两白酒或 3 瓶啤酒),肝癌发病风险会增加 40%。

更值得注意的是,吸烟 + 饮酒会产生 “风险叠加效应”: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破坏肠道黏膜 DNA 稳定性,酒精则会进一步刺激肠道黏膜、降低局部免疫力,二者共同作用下,男性肠癌风险比女性高 30%。

三、免疫力低下的 5 种表现,最好一个都没有

免疫力的强弱,会通过身体状态直接体现。若出现以下 5 种表现,可能是免疫力 “亮红灯” 的信号,需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1. 伤口恢复慢、易发炎:小划伤、擦伤后,正常人 1~2 天就能结痂,免疫力差的人可能 2~3 天仍不愈合,甚至出现红肿、流脓、发炎等情况 —— 这是因为免疫细胞无法及时聚集到伤口处 “清除细菌、修复组织”。
  2. 频繁出虚汗:无论天气冷热,稍微活动就出汗,或夜间睡觉时盗汗(醒来后衣服、枕头浸湿),且伴随睡眠不踏实、易醒,可能是免疫力低下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3. 反复腹泻、肠胃不适:吃一点生冷、油腻食物就腹泻,或经常腹胀、消化不良,可能是肠道免疫屏障受损 —— 免疫力差时,肠道无法有效抵御有害菌,容易引发肠道功能紊乱。
  4. 频繁生病、病程长:隔三差五感冒、发烧、咽喉肿痛,且每次生病后恢复慢(如感冒通常 1 周痊愈,却拖了 2~3 周),说明免疫系统无法快速 “清除” 病原体,防御能力下降。
  5. 长期无精打采、易疲劳:每天没做重活却总觉得浑身无力、疲惫,休息后也无法缓解,可能是免疫系统长期处于 “低活性状态”—— 免疫细胞的合成和代谢需要消耗能量,免疫力低下时,身体能量分配失衡,容易出现慢性疲劳。

总结:筑牢免疫防线,远离癌症的关键

免疫力是人体最好的 “抗癌武器”,想要维持良好的免疫状态,核心在于 “主动养护 + 避开伤害”:

  • 记住 “两做”:多吃鸡蛋、大豆等优质蛋白,给免疫细胞 “供能”;关注肠道健康,守护免疫 “主战场”;
  • 做好 “两不做”:控制红肉摄入(每周≤500 克),拒绝烧烤、油炸;彻底戒烟、限制饮酒,避免免疫细胞损伤;
  • 警惕 “5 种信号”:伤口难愈、虚汗多、肠胃差、频繁生病、长期疲劳,出现这些表现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此外,规律睡眠(每天 7~8 小时)、适度运动(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情(减少焦虑、压力),也能辅助提升免疫力 —— 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对抗癌症最坚实的 “防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北京菌一生:免疫力是最好的“抗癌药”!坚持两做两不做,癌症绕着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