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妇科与生殖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邢玉 硕士研究生 黄欣
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在避孕这件事上,很多人凭借道听途说的“经验”行事,却不知这些看似“有效”的方法背后,藏着极高的意外怀孕风险。我国每年人工流产人数中,有许多是因错误避孕方式导致的。今天就来揭穿那些最容易让人“中招”的避孕误区,帮你避开意外怀孕的雷区。
01“体外射精=安全避孕”? 错!
不少人认为,体外射精能避免精子进入阴道,是最方便的避孕方式。但事实上,这种方法的失败率远超想象。
男性在性兴奋过程中,会分泌一种透明的尿道球腺液,其中可能含有少量精子,而且在性高潮时,男性很难精准控制抽出时间,稍有迟疑就可能有精液漏入阴道。体外射精的方式中,每5对采用这种方式的情侣中,就有1对会意外怀孕。
此外,长期依赖体外射精会给男性带来心理压力,可能引发勃起功能障碍或早泄,反而影响性生活质量。
02“安全期避孕绝对靠谱”? 排卵哪有那么听话
“前七后八”的安全期算法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但这其实是对女性生理周期的过度简化。女性的排卵时间受情绪、压力、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出现提前、推迟甚至额外排卵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卵子排出后可存活1-2天,精子在女性体内能存活3-5天。假设女性本应在月经第14天排卵,若提前3天排卵,而男性在第10天射精,精子就能在输卵管内等待卵子结合,导致避孕失败。对于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女性,安全期更是无从谈起。
03“紧急避孕药能当常规药吃”? 滥用后果很严重
“事后吃片药就没事了”,这种想法让很多人把紧急避孕药当成了 “万能保险”。但紧急避孕药绝非常规避孕手段,它的原理是通过大剂量激素(左炔诺孕酮)抑制排卵或阻止受精卵着床,剂量相当于8片短效避孕药,副作用不可小觑。
首先,紧急避孕药的有效率并非100%,根据药物说明显示,在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避孕成功率约为85%,超过72小时则降至58%以下。临床上,吃了紧急避孕药后仍然怀孕或发生宫外孕的情况屡见不鲜。其次,频繁使用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出现月经提前或推迟、不规则出血等问题,长期滥用还可能影响卵巢功能。
医学建议,紧急避孕药每年使用不超过3次,每月最多1次。把它当成常规避孕方式,无疑是拿健康赌运气。
04“第一次性行为不会怀孕”? 没这回事
“第一次同房肯定不会怀孕”,这是很多年轻人的错误认知。事实上,怀孕与是否为初次性行为毫无关系,只要有精子与卵子结合的可能,就存在受孕风险。
青春期女性初潮后就具备排卵能力,而男性在性成熟后每次射精可释放数千万甚至数亿个精子。即使是第一次性行为,只要恰逢女性排卵期,就可能受孕。临床中不乏初次性行为后意外怀孕的案例,这种认知误区往往让年轻人放松警惕,最终付出沉重代价。
05“用了避孕套就万无一失”?方法错了等于白用
避孕套是常见的避孕方式,但错误的使用方法会让其保护力大打折扣。常见的错误包括:戴套前未捏掉储精囊的空气(易导致破裂)、中途才戴套(前期分泌物可能含精子)、事后未及时取出(精液易倒流)、重复使用或使用过期产品等。
除了选择正规品牌,还要掌握“全程使用、正确佩戴、使用前后检查”的要点:从性接触开始就戴上,使用前后均检查是否有破损。
避孕是对自己和伴侣的健康负责,避开这些误区的核心,是选择经过科学验证的避孕方式。如果对避孕方式有疑问,建议咨询妇科或计划生育科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案,别让错误认知毁掉本该安心的亲密关系。
文/妇科与生殖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邢玉
硕士研究生 黄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