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专题】百年逐梦 医路陪伴 | 被托管之后,这家医院如何建立“新常规”?

编者按

十年树木,百年立院。略经盘点,我们会发现,我国拥有多家栉风沐雨、历史悠久的医疗机构,它们跨越时间的长河,历久而弥新。

如今,在医院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它们不忘初心,承续着救死扶伤的名院精神,承担着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重要职责。我们在健康报微信公众号、健康报官网上开设“‘百年逐梦 医路陪伴’——百年名院系列访谈”专栏,让我们一起透过古朴建筑与现代大厦的交汇,一起回溯百年老院的历史与变迁;让我们一起在与医院管理者的交流和研讨中感受这些医院的理念和发展的脉搏。

“逐梦百年,医路同行”,和我们一起穿过时光,见证百年名院的美好未来!

义乌市中心医院创建于1941年,是浙江省义乌市的龙头医院。2017年11月,该院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浙大一院)全面托管医院。此后,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在市卫生健康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浙大一院优质医疗资源不断输入及医院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2023年,该院成功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24年,该院门急诊量超200万人次,出院患者8.5万人次,三、四级手术9800余例,较2017年增长166.15%。

近日,围绕义乌市中心医院如何进一步承接浙大一院国家级医学中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医疗技术,让义乌市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医疗服务等问题,义乌市中心医院院长于吉人接受了记者采访。

义乌市中心医院院长 于吉人

把“浙一标准”烙进医院发展全环节

健康报:医疗技术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在全面托管模式下,浙大一院如何帮助义乌市中心医院快速提升自身医疗技术水平?

于吉人:我原先担任浙大一院胃肠外科主任,2024年11月,受浙大一院委派,来到义乌市中心医院担任党委副书记、院长。来到义乌后,我发现,尽管医院的各项业务数据较之前已有明显提升,但作为全国首个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义乌目前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仍未能完全满足本地百姓的需求与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将浙大一院的优质医疗技术有效下沉至医院,减少患者奔波,是医院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组织浙大一院各学科带头人来义乌义诊、开展高难度手术、学术交流。同时,创新性邀请了一批浙大一院刚刚退出科主任岗位但仍在临床一线的顶尖专家,包括肝胆胰外科、神经外科等学科的省级专业委员会主委、副主委,定期来院开展门诊、手术和带教工作。他们不仅将省级医院的先进技术直接带到临床一线,更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指导,全面带动了医院在医疗技术、科研、教学等方面的提升。

作为胃肠外科领域的专家,我专注于胃肠肿瘤与胃肠间质瘤的诊治,开展了包括化疗、免疫及靶向治疗在内的新辅助治疗(即“三明治”疗法),并引进3D高清腹腔镜技术推进胃肠道肿瘤微创手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众多患者到院接受手术治疗,收获了患者的信赖。

有名75岁的溃疡型胃癌晚期患者,由于年龄较大,手术风险高,我为其制定了先进行免疫疗法+化疗的联合治疗,然后再进行根治性手术的“三明治”疗法,收获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没想到在义乌也享受到这么好的医疗服务。”患者家属的这句感慨令我记忆犹新,这就是医院成为全托管医院价值的体现。

然而,在平移技术和建立标准过程中,部分本地医生也会面临不理解、学不会的困难。对此,我经常会在院内召开学术研讨会,为医生分享一些前沿医学论文,同时不定期对医生进行提问,逐渐培养他们自学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和医生们交流时经常说,刚来义乌市中心医院时,我和大家就像处在“协同探索期”;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如今更像进入了“严格规范期”。但这种转变恰恰反映出本地医生的成长,大家也在用不断提升的能力水平回应我的期待。

在多年的合作过程中,浙大一院累计向义乌市中心医院派出各类专家156人次,完成各类手术6995台,帮扶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63项,其中义乌首例技术97例。浙大一院很多帮扶医生都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带了过来,逐渐将复杂手术从“省级专有”变为“义乌常规”。今年上半年,医院三、四级手术4610例,较2024年同比增长了15.5%。

把引育人才作为医院发展内动力

健康报:人才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医院实施了哪些举措?

于吉人:人才是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医院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学科育才、实战砺才、全球引才”的发展战略,深化“全球引智+本土孵化”双轮驱动,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生态,让人才“活水”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党建引领,把准人才发展方向盘。一方面通过选优配强党务干部和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一线的骨干引领作用。目前,全院所有党支部中,由科室负责人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支部比例达到85%以上,实现党建与业务发展融合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激活干部梯队潜能,确保干部队伍“既稳又活”。医院今年新提拔15名中层干部,轮岗5人;多位年轻干部担任院区院长助理、科主任助理。

育引结合,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医院引进包括1名全国神经介入委员和1名浙江省微创外科青年委员在内的3名全职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2名科研领军人才。2024年,累计开展校园招聘、公开招聘16场,签约应届硕士研究生17名、本科生9名。通过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医院高学历人员占比显著提升。目前,医院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473人,也是义乌市拥有高学历人才最多的公立医院。

接轨国际,加强国际顶尖医学中心合作交流。2024年,医院选派4名核心骨干赴国际顶尖医学中心进修,今年选派5名骨干赴德国和意大利进修,并与当地医院签署“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合作备忘录”,加深义乌市中心医院和签约医院在AI(人工智能)智慧医疗、学科建设、医院运营、临床科研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医院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

辐射基层以点带面惠患者

健康报:作为义乌市的龙头医院,在自身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如何发挥龙头医院的作用,将医疗资源向下辐射,从而惠及更多患者?

于吉人:义乌市中心医院从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对义乌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成员医院进行帮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强龙头,带县域”局面的形成,推动县域医疗水平同质化。

一是促进管理共融。实施医共体骨干实践锻炼计划,从义乌市中心医院选派21名管理骨干下沉至成员医院担任院长助理,让先进的管理理念扎根基层。同时接收基层管理骨干到义乌市中心医院担任科室主任助理,实现“输血”与“造血”并重。

二是推动技术共享。加入浙江省县域医共体急救联盟,编织“急救安全网”,实现从现场急救到重症救治的闭环管理。推进医共体成员单位的标准化建设,通过义乌市中心医院专家“一对一”帮扶,6家成员医院通过国家胸痛救治单元评审,急性心梗患者从入院到血管开通时间均达到省级标准。

三是实现服务共惠。2024年,义乌市中心医院开展41次义诊,派出专家200余人次,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医院将移动CT车驶入偏远村庄,为1600余名村民进行CT检查,完成B超检查(超声波检查)1000余人次。

四是畅通转接通道。依托信息化技术,畅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义乌市中心医院的转接通道,让患者可以快速转诊。强化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流转,实现“治疗在大医院,康复和管理在基层”。打造“云上医共体”,建立影像、检验、心电图远程诊断中心,实现远程医疗覆盖全县域。

文:吴风港

编辑:魏婉笛

审核:孔令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专题】百年逐梦 医路陪伴 | 被托管之后,这家医院如何建立“新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