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它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却在悄无声息中损害着全身的动脉、心脏、大脑和肾脏。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或突发心脑血管事件后才发现自己血压早已超标。了解它、控制它,是守护心脑健康的第一步。
一、身体发出的“暗号”
高血压之所以危险,就在于它的“沉默”。多数人血压升高时并无特异感觉。少数人可能在血压突然升高时出现一些“暗号”,如:
持续性头痛:尤其是后脑勺部位,早晨较为明显。
眩晕、耳鸣: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耳朵里出现蝉鸣声。
心悸、胸闷:心脏跳动不规律或感觉呼吸不畅。
视物模糊:眼底血管受累,出现暂时性看不清东西。
鼻出血:在血压极高时,鼻腔内脆弱血管可能破裂出血。
西医认为,高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值的状态。其本质是血管弹性变差、管腔变窄或血容量增加。长期的高压冲击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心梗、肾衰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中医将其归入“眩晕”、“头痛”、“肝阳上亢”等范畴。病机多与“肝、肾”两脏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形成“肝阳上亢”;“肾主水”,肾阴不足无法制约肝阳,也会导致“肝阳上亢”,表现为头晕、面红目赤、易怒等。其本在肾,其标在肝,多为本虚标实之证。
二、追溯不良的日常习惯
高血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高钠低钾饮食:这是我国人群高血压最重要的饮食风险。钠会使水分滞留,增加血容量;钾能促进钠排出,摄入不足则加剧钠的升压作用。
超重和肥胖:体重增加,心脏需要更努力地泵血来供应全身,导致压力增高。
过量饮酒:长期过量饮酒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激素的持续分泌会导致血管持续收缩。
缺乏运动:运动不足导致体重增加,血管功能也会下降。
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与养护
确诊高血压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西医治疗策略包括:
生活方式干预:是所有治疗的基础。
药物治疗:常用降压药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等。需遵医嘱长期、规律服用,不可自行停药。
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平肝潜阳、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辨证施治时,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用枸杞、菊花、熟地等滋补肝肾。治疗中,一些兼具活血化瘀和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药物常作辅助,如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其银杏成分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对高血压症状及靶器官保护有益,可作为综合治疗一环,但不能替代主流降压药。
四、科学预防与行为改善
控制血压,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的“持久战”:
严格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5克以下,注意酱油、咸菜、加工食品等“隐形盐”。
多吃富钾食物:新鲜蔬菜、水果、土豆、豆类等都是钾的良好来源。
“DASH饮食”模式:强调多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规律监测:家庭自备血压计,定期测量并记录,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保持心态平和:学会管理情绪,避免大喜大悲。
战胜“沉默的杀手”,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长期坚持”。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管理,完全可以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大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