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局场景里,有个现象值得特别留意,那就是酒桌上的许诺可千万别当真,要知道,酒精的作用很明确,它只会让人更容易把承诺说出口,却压根不会提高承诺的兑现率。
这种情况在男性身上表现得格外明显,喝了酒的男性会比清醒时更爱许诺,但说到最后能不能做到,和没喝酒的时候没什么差别。
虽说因为许诺的人多了,最后“又许诺又兑现”的人数会跟着增加,看起来沟通效率好像高了,但本质上承诺的可靠性并没变。
而女性在这方面受酒精的影响很小,承诺行为几乎没什么变化,所以面对酒局上男性的许诺,可得多留个心眼,别被当下的氛围和酒精迷惑了判断。
酒桌上男的更爱许诺
有研究人员专门做了个“酒局实验”,直接去酒吧、烧烤摊找那些已经微醺的人,让他们玩一个“先交流、再做决定”的谈判游戏。
他们还提出个说法:酒精会让人更看重眼前的好处,却忽略以后可能会有的内疚感,结果出来一看,喝了酒的男性确实更容易开口许诺,但说到守诺,比例跟清醒的时候没啥区别。
也就是说,酒精只是让承诺更容易说出口,并没让承诺变得更可靠,不过,因为许诺的人整体变多了,最后“既许诺又兑现”的人数也跟着增加,看起来沟通效率好像提高了似的。
这种情况主要出在男性身上,女性的承诺行为几乎没受影响,研究者觉得,这可能是因为男女对酒精的敏感度不一样,还有社会规范对男女的要求也不同。
男性喝了酒之后更容易“放话”,女性则会更克制一些,在咱们日常生活里也能感觉到,酒桌上不少男性喝嗨了就拍胸脯保证,可事后能真正做到的,还真不一定有多少。
“酒后吐真言”是误区
人们常说“酒后吐真言”,可另一项实验得出的结果却跟这相反。
在这个研究里,参与者被分成了高酒精组和低酒精组,玩一个博弈游戏:卖方知道真实信息,买方要根据卖方说的话来出价。
结果挺让人意外的:高酒精组的卖方更容易撒谎,高酒精组的买方也更容易轻信对方,还会把价格抬得更高。
简单说就是,酒精不仅降低了人们说谎的心理门槛,还让人更容易全盘接受别人说的话,到最后,信息没变得更真实,反而更模糊了。
就像人们有时候参加酒局,对方说的话听起来特别顺耳,你也愿意相信,可等酒醒了再琢磨,才发现里面可能有不少水分。
所以说,酒精看起来让谈判桌上的氛围更顺畅,但这份顺畅很可能是假的,要是真信了,说不定会吃大亏。
酒局助谈判是心理安慰
除了酒精,还有人觉得谈判前的寒暄、一起吃饭,能帮助建立信任,让谈判更顺利。
法国一所商学院的学者专门做了个大规模实验,他们把参与者分组,在正式谈判前安排不同形式的互动:有的只是聊天,有的边聊边喝水或喝酒,还有的加上食物。
另外一组就不做任何互动,直接谈正事。
可结果却挺意外的:不管是聊天、喝水、喝酒,还是又喝酒又吃食物,都没显著提高谈判效率,信任和互惠方面也没明显改善。
研究者总结得很直接:这些“谈判前的互动”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或者消遣,根本不是能真正提高谈判成果的工具。
其实想想也明白,真正的合作靠的是双方的诚意和实实在在的利益,哪能靠一顿饭、几杯酒就搞定呢?而且从健康角度看,酒精带来的“账单”可就沉重多了。
有一项覆盖中国超过51万名成年男性、随访了12年的大型研究发现,饮酒和至少61种疾病风险增加有关,其中很多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酒精相关疾病”,比如白内障、痛风。
同时,饮酒会明显提高肝硬化、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但和缺血性心脏病之间没发现显著关联。
再看全国数据,2015年中国成年人里,41.3%的人有过饮酒经历,其中男性高达61.7%,女性只有20.3%。
不同省份之间差异也很大,这说明咱们需要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制定防控策略,更重要的是,权威机构已经明确说了:没有任何一种饮酒量能被认为是“对健康有益”的。
所以说,科学证据告诉我们,酒精可能让人更容易许诺,却不会让承诺更可靠,酒精不会让信息更真实,反而可能带来误判。
谈判前的餐叙和酒局,也不会显著提高效率,可酒精的健康风险,却是清清楚楚的。
要是想让合作更稳固,与其把希望放在几杯酒上,不如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坦诚、明确地沟通,做个可靠的人。
真正的信任,是靠一天天的诚实和守信积累起来的,可不是靠一场酒局就能换来的。
结语
酒局上那些轻飘飘的许诺,大多是酒精催出来的“场面话”。
男性喝了酒爱许诺,可兑现率没半点提升,所谓的“沟通效率提高”,不过是许诺数量变多带来的假象。女性受酒精影响小,反倒更能保持对承诺的审慎。
要是真把酒桌上的承诺当回事,事后很可能空欢喜一场。
与其指望酒局上的几句保证,不如在清醒时好好沟通,看对方实际行动。记住,靠谱的合作从不是靠酒精“催”出来的,理性看待酒局许诺,才不会被一时的氛围带偏,避免不必要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