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上海交大走访596名肠癌患者,惊讶发现患肠癌的人,有5大共性

王阿姨是小区里出了名的“养生达人”,每天下午准时到花园里晒太阳、和邻居们聊家常。可没人想到,就在这个月,她突然被查出早期肠癌。家里人都懵了:“她从不抽烟喝酒,也没家族遗传,怎么就得了?”王阿姨回忆,近两年她习惯了在家追剧时久坐不动,晚上总爱吃点夜宵,偶尔心情烦闷还经常便秘,但总觉得这些“小毛病”无关紧要。医生检查后感叹,她的生活习惯正好踩中了肠癌的“高危雷区”。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团队走访了596名肠癌患者,试图从他们的生活轨迹里,寻找疾病背后的蛛丝马迹。调研结果竟然令人细思极恐,被肠癌盯上的人,往往有5大共性,而且大多数都是日常最常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小习惯”。那么,这些共性到底是什么?普通人又应该如何调整,拒绝成为下一个“中奖者”?不妨先带着这个疑问,往下看,也许你会在他们的故事里照见自己不经意的生活细节。

肠癌高发,5大共性是什么?权威调查细节令人警觉

肠癌在我国每年新发超55万例,已成为除肺癌外第二高发的恶性肿瘤。上海交大这项覆盖596名真实患者的调查,详细追踪了他们的饮食习惯、作息模式、情绪状态以及日常生活行为,揭示了肠癌的“温床”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久坐不动,多为中老年群体共性

结果显示,超过83%的患者每天久坐6小时以上,无论是在家看电视、上班办公还是麻将娱乐,很少主动起身活动。肠道像一条长长的“水管”,如果废水长时间不流通,垃圾就容易堆积发臭。肠道蠕动降低后,代谢产物滞留时间延长,致癌物质接触肠壁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长期情绪压抑,肠道更脆弱

“心情和肠子的关系,比你想象的紧密”。调研中,有超过2/3的患者长期焦虑、抑郁或处于压抑、烦躁的心理状态。这一现象在近年被证实与“肠脑轴”密切相关。情绪持续紊乱,会破坏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诱发慢性炎症反应,为癌变提供温床。

夜宵文化盛行,消化道难受罪

令人警醒的是,约70%的肠癌患者极爱吃夜宵,尤其是在晚上十点以后还在进食。火锅、烧烤、方便面、啤酒等高热量夜宵,让本该休息的消化道不得不加班工作,长期扰乱生物钟,胰岛素、促炎症因子分泌异常,为细胞异常生长埋下隐患。

爱吃加工肉类,风险悄然堆积

不少人习惯早餐来根香肠,或者喜欢腊肉、培根、午餐肉等“美味”熟食。权威证据已表明,加工肉制品中含有亚硝胺等一级致癌物。上海交大的数据也佐证,渗入生活的这类食品成为受访患者的高频饮食选择,往往是“天天一口,年年累积”,致癌风险慢慢累加。

忽视体检,早期信号都被错过了

最让人遗憾的一点是:近90%的肠癌患者,确诊前从未做过肠镜或大便潜血筛查。因为没有症状、不重视,等到身体发出明显的“警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现代无痛肠镜检查其实流程快捷舒适,却仍被“怕麻烦”、“怕尴尬”而耽误。

坚持健康习惯,身体可能迎来5大转变

看到这些共性,很多人不禁叹息:“难道生活得这么苛刻?”其实,疾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要调整习惯,身体往往能很快给出积极反馈

1. 每天多活动,肠道更顺畅

只要减少久坐、每小时主动起身走几步,肠道蠕动就会恢复。权威杂志《Gut》研究显示,坚持规律运动的人肠癌风险可下降12%-24%

2. 好情绪是肠道的最佳“防腐剂”

规律作息、适量社交、学会疏导压力,能显著改善肠脑轴状态。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数据显示,焦虑抑郁情绪调整后,肠癌高危人群肠道炎症指标降低超15%

3. 作别夜宵,远离消化负担

拒绝夜间进食,“晚8点后只喝水不进食”的群体,第二天肠道排便更规律,早癌信号检出率降低。上海交大同时发现,戒掉夜宵半年后,患者体重、消化道不适症状均有改善。

4. 粗粮蔬菜进餐桌,加工肉类远离日常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全谷杂粮、豆类和蔬菜;远离香肠、腊肉等加工肉制品。Meta分析证实,每增加10克膳食纤维摄入,结直肠癌风险可下降8%-14%,而加工肉类摄入量每周超过70克则风险直线上升。

5. 定期体检,保障健康“底线”

40岁以上或家族有肠癌史的人建议每3-5年做一次肠镜,即便三十多岁如有“不明原因的腹痛、便血、消瘦”也应主动筛查。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报告强调,早发现早干预,肠癌五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专家提醒:从今天开始做起,5个建议帮你远离肠癌

注重日常活动量,每天累积步数超过6000步,久坐超1小时就起身活动。

调整饮食结构,主食换一半为杂粮豆类,早餐优先牛奶鸡蛋,少碰腊肠、午餐肉。

养成规律排便习惯,有便意及时如厕,避免“忍便”拖延。

注意心理调节,保持愉快心情,多与亲友沟通,必要时可求助心理医生。

定期体检,特别关注肠镜及相关筛查,尽早发现隐患。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结直肠癌诊治指南(2023年版)》

3.《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4》,国家癌症中心

4.《中国实用内科杂志》43(11):881-885, 202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上海交大走访596名肠癌患者,惊讶发现患肠癌的人,有5大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