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血管变硬变窄?别慌!从这 3 个维度守护血管健康,远离动脉粥样硬化威胁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体检时专业人士说 “血管有点硬了”“血脂偏高”,却没当回事?其实,一些信号背后,很可能藏着一个 “沉默的杀手”—— 动脉粥样硬化。它就像血管壁上的 “小斑块”,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长大,慢慢堵塞血管,引发冠心病、脑梗塞等严重疾病。

一、先搞懂:动脉粥样硬化,到底是怎么 “堵” 住血管的?

要保护血管,先得搞懂动脉粥样硬化的“来龙去脉”。我们的动脉血管就像一条顺畅的“高速公路”,内壁(血管内皮细胞)本来柔软有弹性,让血液流通无阻。但要是遇到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熬夜这些坏习惯,血管内皮就会有点“小伤口”。

这时,血液里的“坏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就会趁机溜进血管壁,被氧化后变成“有害物质”。免疫系统发现后,就会派“巨噬细胞”来“打扫”,但这些细胞吃太多坏血脂后,会变成“泡沫细胞”堆在血管壁上,慢慢形成黄色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刚开始,斑块很小,对血流影响不大,人体没啥感觉。但随着斑块越来越大,血管会越来越窄,血流变慢,相应器官就缺血了——比如心脏缺血会心绞痛,大脑缺血会头晕、记忆力下降。更危险的是,斑块要是破了,表面的“纤维帽”破裂,会引发血栓,瞬间堵住血管,导致心肌梗死、脑梗塞等要命病。

所以,要阻止动脉粥样硬化。例如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使用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中药成分药物,如丹红注射液等同类药物。

二、第一关:调节血脂,减少 “血管垃圾” 的来源

血脂就像是血液里的“脂肪”,不是所有的血脂都有害。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被称为“好血脂”,能帮着把血管里的“坏血脂”运走,就像是“血管清道夫”;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就是“坏血脂”,特别是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原料”。

很多人觉得,只要少吃肥肉和油炸食品,血脂就能控制好。但其实,人体70%的LDL-C是自己肝脏合成的,单纯靠饮食控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且,即使血脂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的人,专业人士也会建议把LDL-C控制得更低(比如<1.8mmol/L),因为这些人的血管比较脆弱,一点点“坏血脂”都可能引发斑块。

那么,怎么科学地调节血脂,减少“血管垃圾”呢?除了坚持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外,必要时还需要用药物干预。一些药物能通过抑制肝脏合成“坏血脂”或促进“坏血脂”代谢,从源头减少斑块“原料”。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丹红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会让血管里的“清道夫”更活跃,减少“垃圾堆积”。

这里要提醒大家,血脂调节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凭感觉停药。很多人吃了一段时间降脂药,复查血脂正常就自己停药,结果没过多久血脂又反弹,反而加速了斑块形成。一定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根据血脂水平调整用药,把血脂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三、第二关:抑制炎症反应,阻止斑块 “野蛮生长”

很多人不知道,动脉粥样硬化其实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从血管内皮有伤口,到坏血脂氧化,再到泡沫细胞堆积,每一步都有炎症反应。就像皮肤受伤后会红肿、发炎一样,血管内皮受损后,也会释放炎症因子,吸引更多免疫细胞聚集,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让斑块长得更快、更不稳定。

举个例子:当血管内皮有炎症时,就像血管壁“发炎化脓”,原本光滑的内壁变得粗糙,更容易吸附坏血脂和血小板;同时,炎症还会破坏斑块表面的“纤维帽”,让斑块从“稳定型”变成“不稳定型”,随时可能破裂引发血栓。所以,抑制炎症反应,相当于给血管“消炎止痛”,能有效延缓斑块发展。

日常生活中,哪些习惯会加重血管炎症?长期高糖饮食(比如奶茶、蛋糕)、熬夜、精神压力大、肥胖等,都会导致体内炎症因子升高。而规律作息、多吃富含维生素 C、E 的食物(比如橙子、坚果、绿叶菜)、保持良好心态,能帮助减轻炎症。

在药物干预方面,除了常见的抗炎药物,一些中药注射剂也展现出了抗炎优势。比如丹红注射液,减轻血管内皮的炎症损伤,阻止斑块进一步扩大。这种“抗炎作用”,能从中间环节切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链条,让斑块生长“慢下来”。

四、第三关:保护血管内皮,筑牢血管 “第一道防线”

我们把血管比作一条“高速公路”,那么血管内皮细胞就像是“路面”。路面要是平整光滑,车才能跑得顺畅;要是路面有坑洼裂缝,车就容易颠簸甚至抛锚。血管内皮细胞也是这样,它不仅得保持血管壁的完整,还得分泌一些东西,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不过,血管内皮细胞很“脆弱”,容易受到伤害。高血压就像“洪水”一样冲击血管壁,把内皮细胞冲坏了;高血糖就像“糖水”一样泡着内皮细胞,把它泡坏了;抽烟产生的尼古丁、焦油直接毒害内皮细胞;甚至长期熬夜、情绪激动也会让内皮细胞处于“应激状态”,加速老化。

当血管内皮受损后,就像“路面”出现裂缝,坏血脂、血小板就会趁机“钻进”血管壁,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所以,保护血管内皮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一道防线”。

怎么保护血管内皮呢?首先得控制“危险因素”: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糖尿病患者建议<130/80mmHg),把血糖控制在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坚决戒烟,避免长期熬夜。其次,适当补充对血管有益的营养素,比如Omega-3脂肪酸(多吃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维生素P(多吃柑橘、荞麦),这些物质能帮助增强血管内皮的弹性。

在药物方面,一些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修复,增强其抗损伤能力。一些药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帮助受损的内皮细胞“修复伤口”;同时,还能促进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这种物质能让血管放松、扩张,改善血流,减少血管壁的压力,进一步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损伤。通过这种“修复+保护”的双重作用,筑牢血管的“第一道防线”,从根源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四、记住这 4 点,让血管更年轻

看完上面的内容,可能有人会问:“我已经有动脉粥样硬化了,还能逆转吗?” 其实,对于早期、轻度的动脉粥样硬化,通过科学干预,斑块是可以逐渐缩小甚至消失的;即使是中重度斑块,也能通过治疗控制其发展,避免引发严重并发症。

在这里,给大家总结 4 个 “血管保护要点”,坚持做到,让血管更年轻:

1.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干预: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看看是否有斑块;同时定期监测血脂、血压、血糖,这些指标是血管健康的 “晴雨表”。尤其是有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更要提前筛查。

2. 管住嘴,吃对食物:少吃高油、高糖、高盐食物(比如咸菜、腊肉、含糖饮料),多吃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蔬菜(每天至少 500 克)、水果(每天 200-350 克)、优质蛋白(比如鸡蛋、牛奶、豆制品)。烹饪时多采用蒸、煮、炖的方式,少油炸、红烧。

3. 迈开腿,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每分钟 100-120 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 - 年龄)×60%-70%,比如 50 岁的人,运动心率保持在 102-119 次 / 分钟为宜。

血管健康,关乎生命质量。动脉粥样硬化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血脂调节、抑制炎症、保护血管内皮,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必要时借助科学药物干预,就能让血管保持畅通,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记住:血管年轻,人才能更年轻;守护血管健康,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血管变硬变窄?别慌!从这 3 个维度守护血管健康,远离动脉粥样硬化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