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糖尿病重不重,看脚就知道?医生:双脚出现这4大变化,或是预兆

很多人总觉得糖尿病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病,主要靠验血才能知道控制得好不好。

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身体本身会给出很多提示,只是容易被忽略。

尤其是双脚,因为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神经传导最容易受到影响,所以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往往在脚上有明显表现。

医生常常强调,如果能早点注意到脚部的一些细节变化,就能更早判断病情的发展,也能更好地预防严重并发症。

首先最常见的就是感觉异常。糖尿病对神经的损伤叫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表现出来就是双脚发麻、刺痛、灼热感,甚至有的人会觉得像蚂蚁在爬。

这些异常感觉并不是偶尔出现,而是会反复、长期存在,走路、休息都可能有影响。更严重的情况是,患者对冷热、疼痛的感觉变钝,甚至完全感受不到。

这种情况下,如果脚被鞋子磨破,或者踩到尖锐物体,往往自己都没察觉,等发现时伤口已经感染。

很多糖尿病足患者正是因为早期神经损伤没有引起重视,结果小伤口发展成难愈合的溃疡最终不得不面临截肢。换句话说,双脚的异常感觉,是糖尿病恶化最早的预兆之一。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皮肤和指甲的异常。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会变差,加上血糖高时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脚部皮肤往往更脆弱。

常见的情况是皮肤干燥、脱屑,甚至轻微抓挠就会出现裂口。另外,脚趾甲也容易受到影响,变得增厚、发黄、脆弱,甚至发生甲真菌感染。

根据临床调查,糖尿病患者发生灰指甲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人,而灰指甲一旦出现,治疗往往更困难。

很多人忽视脚部皮肤的小伤口,结果发展成感染,愈合速度非常慢。这些细节变化看似小事,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往往是身体给出的危险信号。

尤其是脚趾甲变形、甲下出血、皮肤经常出现小裂口,这些都提示血糖长期不稳定,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了。

再者,就是脚的形态和结构的改变。糖尿病足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脚部畸形。

长期神经损伤和肌肉萎缩,会让足部骨骼排列发生变化,出现锤状趾、爪形趾,甚至足弓塌陷

有些人走路姿势变得不自然,脚底压力分布异常,局部更容易形成溃疡。

医学统计显示,大约有1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会发生糖尿病足,而其中相当部分都和足部结构改变密切相关。

这些形态变化往往不是一两天形成,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很多患者到医院时,脚已经变形多年,却一直没在意。

殊不知,正是这种改变让他们走路时的摩擦和压迫加剧,伤口更难愈合。换句话说,脚部形态的异常,其实是在提醒糖尿病控制已经出现问题。

最后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就是血液循环障碍。糖尿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最容易受影响。一旦循环变差,脚就会出现冰凉、发紫、间歇性跛行等表现。

所谓间歇性跛行,就是走一段路后脚会疼、麻木,不得不停下来休息,歇一会儿又能走,但再走不久又会出现疼痛。

这种现象在糖尿病患者里非常常见,提示下肢供血不足。

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2到4倍,而且往往进展更快。

血液循环障碍不仅会让双脚发凉,还会让伤口愈合更慢,因为供血不足,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严重时,脚趾可能出现坏疽,这是导致截肢的直接原因。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主要是血糖高,盯着化验单上的数字就够了。其实不然,身体尤其是双脚的变化,比单纯的数字更能反映病情是否稳定。

脚的感觉异常,皮肤和指甲的改变,脚形态的变化,以及循环障碍,这四个方面往往比化验单更早、更直观。

特别是对一些年纪大、合并症多的患者来说,脚的细节变化很容易被忽略,但正是这些信号决定了未来生活质量。

这种情况下,糖尿病患者需要养成定期检查双脚的习惯。每天洗脚后仔细看看皮肤有没有小裂口,指甲有没有变厚变形,脚趾缝是否潮湿发白。

感觉敏感度是否下降,脚底有没有硬皮或压力点,这些都要留心。如果发现脚冰凉或者走路腿疼,更要及时去医院做血管检查。

医生也反复强调,糖尿病足的发生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长期忽视脚部变化的结果。

此外,日常护理同样重要。保持双脚清洁干燥,避免穿过紧的鞋子,修剪趾甲要小心,避免伤到甲沟

饮食方面控制血糖是根本,只有血糖稳定,脚部的并发症风险才会降低。适当锻炼有助于改善循环,但要选择合适的方式,避免长时间走路造成摩擦。

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很多时候真的能从双脚上看出来。感觉异常、皮肤和指甲的变化、形态的改变以及循环障碍,这四个方面就是身体的提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糖尿病重不重,看脚就知道?医生:双脚出现这4大变化,或是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