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20日为世界骨质疏松日,旨在提升公众对骨骼健康的关注。每年都会设定不同的宣传主题,今年的主题是“Love your Bones”(爱护你的骨骼)。爱护骨骼需从科学认知开始,那么,什么是骨质疏松?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防治?本文将以问答形式,带您系统了解这一“静默的疾病”,助您筑牢骨骼健康防线。
一问: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常被称为“静默的疾病”,多数患者仅在发生骨折时才意识到问题。
二问:哪些人容易患骨质疏松呢?
骨质疏松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但青少年也可能因特殊病因患病【1】,该病症主要风险因素包括:
1.年龄增长:骨有机成分减少,无机盐相对增多,骨代谢平衡逐渐打破;
2.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饮食,会干扰骨重建过程;
3.缺乏运动:机械负荷不足导致骨形成减缓,骨量流失加速,此消彼长下,增加了骨质疏松风险;
4.营养不足:钙与维生素D摄入不足,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可促进我们小肠对食物中钙的吸收,二者的缺乏将直接影响成骨细胞的增生(每日充足日照可提高身体合成维生素D的效率);
5.雌激素缺乏:雌激素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成骨细胞功能,维持骨量平衡,绝经女性因雌激素缺乏,会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形成相对不足,骨量快速流失,同时,生理结构差异使得女性天生骨骼密度低于男性,骨量储备相对较少,这也导致绝经后女性更易出现骨质疏松;
6.家族史情况: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易感性受遗传因素影响,若家族中有骨质疏松或髋部骨折病史成员,则其余成员发病风险更高;
7.青少年群体:老年性、绝经性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青少年多发特发性骨质疏松,病因较为复杂,可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等多种疾病。
8.药物因素:因其他基础疾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
9.其他基础疾病:长期肝功能、肾功能异常,致使身体不能正常合成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引起身体对钙的吸收减少,增加患骨质疏松风险;
三问:如何早期发现骨质疏松?
是否患有骨质疏松通常需要结合风险因素与临床检查综合判断【2】:
1.病史评估:关注家族史、骨折史、绝经年龄、长期用药史等;
2.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
3.症状观察:是否存在腰背疼痛、身高变矮(超过3厘米)、驼背、易骨折(如轻微外力导致椎体、髋部等部位骨折)等;观察脊柱形态,检查有无后凸畸形,触诊棘突,判断有无压痛或叩击痛情况;
4.血液检查: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 D、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等指标,用以评估骨代谢以及骨形成情况;
5.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测量腰椎、髋部骨密度,通过T值进行判断:T值≥ -1.0 为正常; -2.5 <T值< -1.0 为低骨量;T值≤ -2.5 为骨质疏松;T值≤ -2.5 且有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6.X 线检查:可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骨小梁稀疏等情况,但早期骨质疏松不易显示,定量 CT 或超声检查可用于初步筛查;
四问:如何有效防治骨质疏松呢?
骨质疏松并不等同于骨折,其可防可控,关键在于系统管理,可依据相关医疗指南【3】采取以下措施:
1.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营养,规律摄入富含钙、蛋白、维生素的膳食;
2.严格控糖:高糖食物与成人骨密度呈负相关,摄入量增多可增加患病风险;
3.多晒太阳:人体皮肤基底层和棘层细胞中含有一种名为“7 - 脱氢胆固醇”的物质,它是维生素D的前体,可通过晒太阳被紫外线激活,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转化、羟化过程,最终转变为能够促进小肠吸收食物中钙的维生素D,因此有“缺钙就多晒太阳”的说法;
4.生活方式调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约8小时)、适量的运动可提高骨密度,保证骨的柔韧性,有助于延缓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5.药物支持:口服维生素D补剂和钙剂,可保证身体对钙的营养需求,有效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在上述过程中,运动时要做好防跌倒措施,药物支持一定要在内分泌科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切勿盲目购买使用相关药品、保健品,以免因不当的“补”导致身体不适。
结语:主动管理,守护骨骼活力:骨质疏松并非衰老的必然结局,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正如今年骨质疏松日主题“Love Your Bones”所倡导的,我们需要主动关注骨骼健康,从年轻时期积累骨量,至中年后定期筛查、及早干预。通过科学认知与积极行动,每个人都能为骨骼撑起一把坚实的“保护伞”,以健康的体魄享受充满活力的生活。
(备注:本文部分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风险管理公众指南(2024).罗卓荆.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4,26(11).
【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章振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2,15(6):573-611.
【3】.中国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非药物干预防治指南(2025年版).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华骨科杂志,2025,45(14):903-909.
撰稿人: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 秦涛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医学会医学检验发展与传播专委会委员 黄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