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68岁的张大爷照例在家门口摆起了棋局,边下棋边和邻居唠起了健康经。他深有感触地叹了口气:“你看,咱们身边最近几年总听说谁又被查出了癌症,饭桌上有时候都觉得压力山大。”
这时,站在一旁的李叔插话道:“新闻里不是有孙燕院士吗?他都90多岁了,还精神头十足。听说他专门研究癌症几十年,劝我们有些东西最好别吃。”
张大爷正要回应,一位退休医生经过,认真地补充道:“别小看这些忠告,都是用生命经历换来的经验,真要重视。”可到底哪些食物最需要警惕?它们为何与癌症扯上关系?如何才能把好嘴上的这道“关卡”?
带着这些疑惑,不少中老年朋友心生焦虑。毕竟,日常饮食习惯与健康息息相关,谁不想活得更长、更安心?我们常以为,只要吃得新鲜、喝得安心就能远离重大疾病,真相却可能并非如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秘孙燕院士反复强调“尽量别碰的3种食物”,看看哪些潜藏的“美味”其实最可能危害健康,尤其第3种,许多人都习惯性忽略,却是隐形“杀手”。如果你也关心自己的健康,可千万别错过。
让癌症“找上门”?这些吃法最危险
癌症这两个字,几乎没有人不担忧。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患者高达1929万例,其中我国新发患者约占全球23%左右。癌症之所以让人害怕,很大一部分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密不可分。
孙燕院士,我国著名肿瘤学家,已从事临床肿瘤相关领域研究超过60年。他明确指出:“癌症很多时候,并不是天降横祸,而是日积月累的不良习惯酿成的。”有调查表明,包括肺癌、肝癌、胃肠系肿瘤等在内,多数恶性肿瘤发生都可追溯到生活细节。
饮食陷阱是其中的重灾区。高温、久放、霉变等烹饪与储存方式,容易带来多种致癌物,而这些行为在日常生活里却屡见不鲜。不仅如此,过量进食、暴饮暴食、偏爱某类“重口”食物,也在无形间推高患癌风险。另有资料显示,高温烹炸、过量腌制、食用不新鲜或存放过久的食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致癌因素。
孙燕院士60年癌症观察,他反复强调的3种高风险食物
1、油炸、烧烤类食物
无论是路边摊的炸串、聚会时的烤肉,还是快餐里常见的薯条鸡块,油炸和烧烤类食品可谓“美味与风险齐飞”。孙燕院士反复提醒大家:“食物在高温油炸或烤制时,极易产生强致癌物,如苯并芘等。苯并芘是一级致癌物,与亚硝胺、黄曲霉素作用类似,会显著增加消化系统以及其他肿瘤的发生。”
统计数据显示,长期大量摄入这类食物的人,消化道肿瘤风险明显升高。例如,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研究中,经常吃烧烤者胃癌风险比常人高出34%。不仅如此,油炸食品本身脂肪含量高,还容易导致肥胖与胰岛素抗性,加重肿瘤风险。有“每周至少2次吃烧烤”的人,患癌风险可增加17%—26%。
2、剩菜剩饭
不少家庭喜欢打包剩菜,次日加热后继续食用,而这其实隐藏很大健康隐患。孙燕院士特别指出:“剩菜剩饭极易积累亚硝酸盐,尤其是反复加热、存放时间越长,其含量越高。亚硝酸盐摄入体内,会和蛋白质分解物结合,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
看似新鲜的隔夜饭——尤其是绿叶蔬菜、卤味、肉类——加热后亚硝酸盐含量可上升到正常餐食的3-6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亚硝胺定为强致癌物之一,长期大量摄入与食管癌、胃癌、肝癌密切相关。
3、长时间浸泡的菌类及发霉食物
不少人喜欢吃木耳、银耳、蘑菇等菌类 食材,但如果长时间泡发、存放不当,极易滋生“米酵菌酸”,进而转化为一级致癌物——黄曲霉素。即便是轻微发霉的花生、大米等,也可能富集大量黄曲霉素。值得注意的是,仅需摄入1毫克黄曲霉素,就可能诱发癌症(如肝癌),这个剂量不到一粒花生的重量。
实验证明,即使食物外观完好无损,内部也可能暗藏“杀手”;尤其是南方潮湿季节、家有老人小孩,食物发霉更需严加防范。许多人不会警惕这一点,反而觉得无伤大雅,却没意识到“癌症的种子”由此悄然埋下。
怎么吃才安心?孙燕院士给出的4个实用建议
面对现实生活中“藏毒”于美味的状况,不少人担忧:是不是从此就得“食不知味”?其实,大可不必过度恐慌。孙燕院士强调,科学饮食、主动防癌其实并不复杂。
1、少吃高温煎炸、烧烤,坚持低温烹饪,蒸煮最安全。减少外卖、聚会中的油炸和烧烤频率,有意识多吃家常炖菜。
2、隔夜菜不留食,当天食物当天吃,尽量不反复加热,不吃变味食物。蔬菜和熟食更要及时放冰箱冷藏,并控制存放时间。
3、泡发菌类务必“现泡现吃”,超过4小时坚决丢弃。同时,严禁食用发霉的大米、玉米、花生及相关制品,发现异味果断舍弃。
4、保持规律体检,出现消化道不适或身体异常及早就医。癌症早发现,治愈率高。例如,规范体检可将早期治愈率提升至70%—80%。
孙燕院士用自己的专业经历,提醒大众“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我们也许不能完全杜绝所有风险,但每一次科学的选择,都是为健康加分的一小步。饮食习惯的改善并非一蹴而就,但从今天起,能看懂这一条,敢于拒绝那一口,长远来看身体一定会有所回报。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世界癌症报告2020》
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食管癌防控指南》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5.《自然》:《日常饮食与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