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过程中,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体验:
学了很多怎么教育孩子的课程,懂了很多道理,还是管不好孩子。还是在孩子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时候,会伤心,会难过,会失望,会难过到无以复加。
这很正常,家长对孩子的体验感,源于期待与爱。
只要对孩子还抱有期待,只要对孩子还有加倍好的执念在里边,就一定会有失望,有落差,有心灰意冷。
也会有莫名的失落以及想管管不了,不管又觉得心塞的时刻。
有很多家长一直在参加线下的育儿课程,也有持续的学习与自我提升,可是在遇到孩子懒惰和让孩子去做什么,孩子排斥的时候,家长还是会很气愤和无奈:
我怎么让孩子不这么想,而是那么想呢?我怎么能让孩子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呢?我应该怎么去帮助孩子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无解。
因为没有人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自然家长也没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孩子。
而家长跟孩子之间最大的冲突只有两个:
孩子不学习,孩子拿到手机或电子产品就停不下来。
然而无论是孩子学习,还是让孩子不要玩手机,都是各种办法都无法唤醒孩子的。
相信有不少家长都尝试过很多干预方式:
苦口婆心讲了很多道理给孩子,甚至拿具体的案例给孩子听;
吵也吵了,批评也批评了,给了很多建议,孩子很不耐烦也根本不愿意听;
各种方法都试了,断网过,抢手机过,各种围追堵截的方式都用了个遍,根本治标不治本;
好好商量根本商量不通,温和提醒也没用,大吵大闹更是两败俱伤。
到底要怎样,才能管好孩子呢?
从我接触的很多厌学孩子的案例以及我自身养育的经验来说,记住9字箴言,并从反心太软,管太多开始反向呈现开始,这九字就是:
狠下心,放开手。
这几个字说得容易,做着难。每个家长都懂,但几乎都做不到,如果家长一直能做到狠下心和放开手,孩子基本都不会出问题。
反向呈现的几个核心关键点是:
首先,不要对孩子心软。
尤其不要说得最豪横的狠话,做着最没边界和底线的软事。
孩子不反抗,不发脾气时,家长随意放着狠话,诸如什么:
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
用最大声吵着孩子,指责挑剔与评判着孩子废的种种表现;
根本不听孩子说什么,只管发泄自己的不满与怨气。
这些看似是家长在批评孩子,实则只是情绪化表达,对帮助和纠正孩子没有任何帮助。
而且家长在吵过孩子和对孩子放狠话之后,通常都会后悔,觉得内疚和不该这样对孩子。
而当孩子再提要求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完全放水,过于纵容,从放狠话到做软事,就不知不觉切换了。
纸老虎的家长,对于孩子是最没用的干预。要么狠下心管孩子,要么就不要放狠话。
其次,不要总是什么都想为孩子做,什么都不敢放手。
尤其不要拿为孩子好,而干预孩子的课题,比如:
孩子不想去看咨询师,但孩子的情绪已经不能再拖了,我要怎么才能说服孩子去?
孩子书包都没翻开,我看着很焦急,我怎么做孩子才能沉下心学习?
我不管孩子,我不为他做好所有的事,我怕他走太多弯路,这对孩子的人生影响很大。
孩子学习的时光只剩这么几年,孩子的时间耽误不起,所以我不得不去管。
家长想得都对,也应该干预孩子,才算得上一个称职的父母。可问题是:
干预得了吗?说了做了,孩子就会听进去和照办吗?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很多时候是推不下去,干预不了,想管也管不住。
这时不管和放手才是唯一的出路,因为在管不了还硬管,左右不了还要心存执念时,不仅会让自己的焦虑感爆棚,还会破坏跟孩子的沟通与亲子关系。
最后,家长要先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才能帮助孩子。
一句扎心的大实话是:
你管好了自己的情绪了吗?你管好了自己脾气了吗?你处理好了与自我的关系了吗?你的生活与内心是不是也是一地鸡毛?
家长没有能量时,家长充满着焦虑与负情绪,家长消极悲观时,是无法让孩子积极乐观和自律自控的。
想管孩子是出于爱,但管不了还要硬管就是飞蛾扑火。
我自己也是一个高三家长,我也有很多管不了孩子的时刻,也会有无奈和心灰意冷,但我此时会做一个觉察:
这是孩子的课题,还是我的课题?
如果不是我的课题,那么我要做的就是:
修复和疗愈自己,然后手放开,狠下心不管。
这是对自我的慈悲,还是对孩子的慈悲。放下,才是重启,狠心,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