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国医堂医院中医肿瘤科王敦仁主任表示,胃息肉并非都意味着癌变,这种胃黏膜表面的隆起状病变,因病理类型不同,癌变风险差异显著。
拥有四十余年中医肿瘤临床经验的王敦仁主任强调,临床中80%左右的胃息肉属于增生性息肉,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相关。这类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时,癌变概率不足1%,通过控制炎症、定期随访即可,无需过度治疗;但部分类型息肉因病理特性,需警惕癌变风险。
这两类胃息肉,发现后建议尽快切除
结合临床案例,王敦仁主任指出以下两种胃息肉无论有无症状,都属于高危范畴,需及时干预:
1.腺瘤性息肉:明确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是胃息肉中癌变风险最高的类型,属于明确的癌前病变,这类息肉占胃息肉的10%-25%。根据病理形态,腺瘤性息肉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其中绒毛状腺瘤10年内癌变率可达30%-40%,管状腺瘤10年内癌变率也达5%-10%。
更值得警惕的是,息肉大小与癌变风险呈正相关:直径超过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概率会翻倍。这类息肉的细胞存在异型性,若不切除,可能在5-10年内从轻度异型增生发展为重度增生,最终突破黏膜层癌变,早期切除能完全阻断这个过程。
2.直径超1厘米的增生性息肉:风险骤升信号
增生性息肉虽整体癌变率低,但直径超过1厘米后,风险会显著上升。王敦仁主任说明,小尺寸增生性息肉癌变率不足1%,但直径超1厘米后可升至5%以上;若同时伴有细胞形态异常,或生长在胃窦、胃角等胃癌高发部位,风险还会进一步增加。
大尺寸增生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易出现细胞异型性,且药物和生活干预难以使其缩小,及时切除既能明确病理性质,又能避免后续癌变风险。
息肉管理关键:辨证看待,定期随访
王敦仁主任强调,判断息肉是否危险,不能仅看“有无”,核心需结合病理类型、大小和形态。无症状不代表无风险,尤其是高危息肉早期多无明显不适,需通过胃镜和病理活检明确性质。
对于息肉切除后的患者,王敦仁主任建议遵循“整体调理”原则:息肉的发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术后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腌制、过烫食物摄入,保持规律作息并适度运动。同时他提醒,有胃癌家族史或慢性胃病者,应定期复查胃镜,实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