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医生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处方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司匹林。这个诞生于一个多世纪前的药物,至今仍是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基石,被无数人称为“神药”。然而,也正是这个看似普通的“神药”,却有着一个朋友们非常关心,同时也非常拧巴的问题, 它的最佳剂量究竟是多少?
朋友们可能会觉得奇怪,一个药物用了上百年,剂量难道还没有定论吗?事实恰恰相反。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医生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于阿司匹林来说,一刀切的用药方案可能并非最优解。剂量太低,可能无法有效预防血栓,后果堪忧;剂量太高,则会显著增加消化道出血等风险,让“神药”变成“毒药”。
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作为寻常人的我们,该如何找到最佳剂量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基础知识讲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主要作用是止血。但在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不稳定的斑块一旦破裂,血小板便会过度积极地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引发 心肌梗死或 脑卒中。
而阿司匹林的核心作用就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然而,这种抑制作用是没有选择性的。它在阻止有害血栓形成的同时,也削弱了身体正常的止血能力。这就是阿司匹林最主要的副作用,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因此,所谓的最佳剂量,本质上是在最大化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同时,最小化出血风险。也就是在疗效和出血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在临床上,我们使用阿司匹林主要有两个目的,分别是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指的是为那些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脑卒中、做过心脏支架或搭桥手术的朋友,为了预防疾病复发而采取的措施。一级预防指的是为那些从未发生过心血管疾病,但存在 高血压、 糖尿病、高血脂等多种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预防其首次发病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对于二级预防来说,阿司匹林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用药的朋友都属于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极高的人群。在这种情况下,服用阿司匹林的获益远大于其出血风险。那么剂量是多少呢?目前,全球主流指南,包括中国的专家共识,都推荐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即每天75-100毫克。
这个推荐背后是有大量研究支持的,一项国外研究直接比较了每日81毫克和325毫克两种剂量的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效果。结果发现,在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或死亡方面,两种剂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安全性上,两者也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不同。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一个关键信息:对于绝大多数二级预防患者,使用更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好处。因此,选择疗效相同但潜在风险更低、耐受性更好的小剂量方案便成为了最明智的选择。
与二级预防相比,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应用要复杂得多,也是近年来医学界争论的焦点。因为对于一个尚未发病的人来说,服用阿司匹林的绝对获益相对较小,此时,任何微小的出血风险都是不可接受的。
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对于大部分中低风险人群,甚至是一些高风险人群,比如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小剂量阿司匹林带来的心血管获益非常有限,甚至无法抵消其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风险。
正因如此,即便是到了2025年的今天,全球各大指南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态度都变得极为审慎。例如,2019年美国指南和2023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都明确指出,阿司匹林仅适用于一小部分精挑细选的人群。
具体来说,通常是年龄在40-70岁,未来10年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为高危,且同时出血风险较低的个体。并且,指南反复强调,是否启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经过患者与医生共同讨论决策后才能进行。用咱们老百姓的话来讲,对于一级预防来说,能不吃,尽量不吃。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人,以及出血风险本身就比较高的人群,目前普遍不推荐将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因为研究显示,在这个群体中,出血风险的增加已经明确超过了其可能带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聊到这里,第二个问题就出现了,在确定了75-100毫克这个小剂量范围后,这个剂量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吗?比如,一个体重50公斤的女士和一个体重100公斤的男士,服用相同剂量的药物,效果会一样吗?
一项发表在《柳叶刀》上的重磅荟萃分析显示:对于 体重低于70公斤的人群,每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对于 体重超过70公斤的人群,同样的小剂量阿司匹林,其保护作用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无效。这些体重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高剂量才能获得相似的预防效果。
背后的原理不难理解:体重更重的人,血容量更大,体内的血小板数量和更新速度也可能更快。固定的低剂量药物被稀释后,可能不足以充分抑制全身所有血小板的活性。
这意味着,我们沿用多年的“固定小剂量”策略可能需要被更加个体化的“体重分层剂量”策略所取代。尽管截至2025年,主流的临床指南尚未正式将根据体重调整阿司匹林剂量作为常规推荐,但这无疑是精准医疗时代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除了体重,某些特殊人群的剂量选择也需要特别关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糖尿病朋友。糖尿病朋友是心血管疾病的极高危人群,他们的血液往往处于“高凝”状态,更容易形成血栓,因此他们是阿司匹林预防的重要目标人群。然而,研究也发现,部分糖尿病病人可能存在所谓的阿司匹林抵抗,即常规小剂量阿司匹林无法有效抑制其血小板功能。
这使得糖尿病病人的剂量选择陷入两难:一方面他们迫切需要预防,另一方面常规剂量可能不够,而增加剂量又会提升出血风险。目前,对于糖尿病患者,无论是1型还是2型,指南仍然推荐在综合评估心血管获益和出血风险后,再选择药物剂量。医生会更密切地关注用药的反应和潜在风险,并强调这只是综合管理的一部分,控制好血糖、血压和血脂同样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对于已经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朋友,每日75-100毫克的小剂量阿司匹林是明确、有效的标准选择。对于尚未发病的人群,阿司匹林的应用门槛极高,必须由医生严格评估,仅适用于部分心血管高风险且出血低风险的中年人群,绝不能自行服用。体重可能是决定阿司匹林是否有效的关键变量。体重超标的朋友,常规小剂量可能效果不佳。对于阿司匹林的使用来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剂量” ,只有通过医生全面评估后为你量身定制的“个体化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