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曾在《军统内幕》中提到,他和毛人凤共同陷害郑介民,导致他被挤出了保密局。然而,从程一鸣在《军统特务组织的真相》中的回忆来看,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郑介民并不是被排挤,而是在晋升为“国防部”常务次长后,由于职务要求,不再能够兼任保密局局长。就像古人所说的“海瑞一身正气”,郑介民清廉自守,最终不得不离开保密局。
程一鸣的回忆中提到,郑介民在离开保密局后,依然是毛人凤的“长官”,而读者熟悉的历史也证明,保密局全名为“国防部保密局”,因此它是由常务次长郑介民直接管辖的二级单位,类似于“国防部二厅”。
随着蒋介石的败退,蒋家父子为了扶持小蒋登上领导位置,特务机关进行了重组:保密局被改为“国防部情报局”,并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安局”,郑介民被任命为局长。此时,情报局、宪兵司令部等机构的情报都会汇总至“国安局”,再由郑介民上报小蒋,最后才会向蒋介石报告,采取进一步行动。
沈醉当时站在毛人凤一方,因此他将郑介民塑造成了一个不堪的形象。沈醉是戴笠的亲信,而毛人凤与戴笠有着深厚的关系,郑介民曾在复兴社特务处与戴笠争权夺利,这使得沈醉和郑介民一直处于对立面。然而,郑介民在蒋家父子心中,比毛人凤更加值得信任。尤其是小蒋与郑介民在中山大学的关系非常亲密,而郑介民也比沈醉高一个档次。
除了沈醉,还有不少军统和保密局的高层将领也写下了对这段历史的回忆。文强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回忆被记录在《文强口述自传》中,并且成为电视剧《特赦1959》中的刘安国的历史原型。文强在回忆中提到,戴笠与他共事了十二年,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与尊重,虽然他并没有请求晋升,但还是在军统期间从一名普通干部晋升为中将。
文强的晋升,得到了胡宗南和孙连仲的支持,他们共同向蒋介石推荐文强,认为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劳巨大,应当晋升为中将。最终,蒋介石批准了文强的晋升,并且给了他东北的军统办事处的负责人职务。
文强后来选择离开军统,并决定去湖南协助程潜。程潜很欣赏文强,愿意给他安排合适的位置,甚至提到可以任命他为军长。文强与程潜的交情深厚,但在离开军统之前,他仍然需要与郑介民、毛人凤和唐纵等人打招呼。
文强首先去找郑介民,郑介民表现得很不高兴,但实际上他是舍不得文强离开:“你离开我这里,华北和东北的工作我该怎么办?”郑介民虽然不希望文强走,但还是表示,如果他一定要离开,可以保留一个名义上的职位,以便日后回归。
与郑介民的真心挽留不同,毛人凤的态度则完全不同。毛人凤表面上表示同意,实则不满文强的离开,他口头上说着不愿意与文强争权,但实际却心生忌惮,甚至有些冷嘲热讽:“你离开,我们这里还不知鹿死谁手,你不想争什么,我们可是靠戴笠才有今天的。”
文强在告别时,感受到了郑介民和毛人凤的鲜明对比。郑介民舍不得他离开,真心希望他能留下,而毛人凤则表面同意,实际上却暗藏敌意。文强清楚地意识到,军统内部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自己的处境复杂,离开军统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即使最终成为战犯,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他没有因此受到军统内部的追究。
从文强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郑介民与毛人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截然不同,郑介民更具包容性,而毛人凤则显得心机重重。两人虽然都曾在军统的高层,但他们的为人和处理事务的方式,却完全不同。
这些历史回忆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斗争,也揭示了郑介民和毛人凤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从文强的角度来看,他更倾向于与郑介民建立长久的友谊,而毛人凤虽然曾是他的上级,但显然缺乏那份真诚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