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于1992年发起,定于每年10月10日。旨在提高全球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社会对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包容。
2025年主题“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旨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正确理性认知,减轻社会歧视和防止“污名化”。同时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增强群众获得感。
这些“情绪信号”,可能是心理在“求助”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可能面临各种精神心理方面的挑战,很多人会把“精神心理问题”等同于“严重疾病”,其实常见的心理困扰就像身体感冒一样普遍,及时察觉信号才能早调节:
1.情绪持续低落:超过2周对原本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经常感到疲惫、无助,甚至有自我否定的想法。
2.焦虑感难以控制:频繁担心未发生的事,伴随心跳加快、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严重时影响工作和社交。
3.睡眠或饮食异常:长期入睡困难、早醒,或突然暴饮暴食、食欲不振,且无法用生理原因解释。
4.社交回避:刻意远离家人、朋友,害怕与人交流,独处时仍感到孤独、压抑。
5.躯体不适却查无原因:反复出现头痛、胸闷、肠胃不适等症状,但医学检查未发现明确问题,可能与心理状态相关。
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做自己的心灵守护者
1.接纳情绪,不逃避不否定:开心、愤怒、难过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不必因“emo”而自责,允许自己短暂“脆弱”,再慢慢梳理原因。
2.规律生活,给身心“定锚”:每天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哪怕简单的“早睡早起、吃好三餐、散步20分钟”,也能稳定心理状态,增强安全感。
3.主动沟通,别把心事“藏起来”:遇到压力时,找信任的家人、朋友倾诉,或通过写日记、画画释放情绪。倾诉不是“矫情”,而是给心理“减压”的有效方式。
4.学会“暂停”,拒绝过度内耗: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若感到疲惫,试着暂停手中的事,做一次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或做5分钟简单的拉伸,避免陷入“越焦虑越拖延”的循环。
5.及时求助,是勇敢不是软弱:如果情绪困扰持续超过1个月,严重影响生活,别害怕寻求专业帮助。医院心理科、精神科医生,或正规心理咨询机构,都能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中医眼中的精神情志健康
中医认为,精神卫生问题属于情志疾病的范畴。
形神合一:中医视身心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黄帝内经》有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精神情志(“神”)与五脏功能紧密交织。
心主神明:心的气血充盈是思维清晰、情绪稳定的根基。
肝主疏泄:肝气调畅则情绪舒展;肝郁则易生闷气、焦虑抑郁。
脾主思虑:过思伤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更易忧思难解。
情志为病:“七情”过极的内伤,中医认为,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怒喜忧思悲恐惊”(七情)会直接损伤脏腑。
“怒伤肝”:长期压抑或暴怒易致胁痛、失眠、月经不调。
“思伤脾”:思虑过度常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
“忧伤肺”:过度悲伤易诱发气短、咳嗽、免疫力下降。
中医智慧
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之道
1.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春季舒展肝气,早睡早起,多踏青远眺;
夏季养心,午间小憩,避免大汗耗气;
秋季润肺,早卧早起,登高排解秋郁;
冬季藏精,早卧晚起,情志宜静敛。
2.饮食调养,安和五脏。
疏肝:可饮菊花玫瑰茶,食绿色蔬菜(如芹菜、菠菜);
养心:适量红枣、莲子、小麦熬粥;
健脾:山药、小米、南瓜煮羹,少食生冷油腻。
3.导引运动,气血畅达。
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功法调和气息;
每日晨起梳头百次疏通头部经络;
按摩“膻中穴”(两乳连线中点)宽胸理气;
揉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疏肝解郁。
4.调摄情志,贵在“中和”。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培养爱好(书法、园艺等)怡情养性;
建立稳固社交支持网,及时倾诉排解;
练习正念呼吸,不为外物过度扰动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