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专业心理咨询师推荐|爱己心理
与其说贩卖梦想不如说我们在让更多人能去相信梦想,相信未来和相信梦想,相信一直剧烈的燃烧着,
一直热情的活着,就像日落一样,
哪怕落下去了,也是在发着光。
写在前面: 当你说“我没事”的时候,那个真实的你,可能正在无声地尖叫。我们的文化崇尚坚强,赞美愈合,却常常粗暴地跳过那个必须的、肮脏的、反复的——表达过程。今天,我们想为那些“说不出的痛”发声。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深夜,一段记忆毫无征兆地闯入脑海,心脏猛地一缩,呼吸停滞。然后,你深吸一口气,翻个身,对自己说:“别想了,都过去了。”
亲人离去,你在葬礼上强忍泪水,安慰着更悲痛的家人,扮演着支柱的角色。别人说:“你真坚强。”你点点头,把汹涌的哀伤硬生生咽了回去。
工作中一次公开的羞辱,让你在之后无数个场合感到怯懦。当朋友问起,你只是摆摆手:“嗨,那都不是事儿。”仿佛只要轻描淡写,它就无法伤害你。
我们太擅长掩盖了。用“我没事”的胶带,封住情绪的裂缝;用“要向前看”的油漆,粉饰内心的废墟。我们以为,只要掩盖得足够好,时间这位伟大的魔术师,终会把一切不堪变成不起眼的尘埃。
但今天,我想告诉你一个或许反常识的真相:创伤,从来不怕被掩盖,它最怕的,是被表达。一遍,十遍,一百遍,直到一千遍。
“掩盖”的代价:当创伤潜入灵魂的暗河
掩盖,是一种看似本能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害怕痛苦的重演,恐惧他人的评判,也担忧一旦打开情绪的潘多拉魔盒,就再也无法收拾。
于是,我们发展出了精妙的策略:
· 隔离: 把事件和与之相关的情绪切割开。你可以像讲述一个别人的故事一样,平静地叙述那段经历,但内心毫无波澜。因为感觉已经被你“切除”了。
· 压抑: 直接把所有不快的记忆和感受,打入潜意识的冷宫。你命令自己“忘记它”,并以为自己真的成功了。
· 合理化: “他离开我是因为我不够好。”“那次失败是对我的磨练。”用看似理性的解释,为创伤裹上糖衣,从而避免去触碰核心的痛楚。
· 忙碌: 用无休止的工作、社交、娱乐填满所有时间,不给自己任何独处和静思的机会,让疲惫掩盖回声。
这些策略短期内或许“有效”,它让我们得以苟延残喘,维持表面的正常。但创伤,从未离开。
它像一颗被悄悄埋下的地雷,潜伏在灵魂的暗河里,并开始以各种扭曲的方式,宣告它的存在:
它变成你身体的疾病: 持续的焦虑、莫名的偏头痛、突如其来的心悸、长期的失眠、免疫力下降……心理学上称之为“躯体化”。身体替你记住了那份无法言说的痛,并用病痛的方式“表达”出来。
· 它变成你失控的情绪: 你对一件小事暴跳如雷;你在亲密关系中变得极度粘人或疏离;你无法忍受任何形式的批评,哪怕它是善意的。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情绪,往往是过去未被处理的创伤,在借机宣泄。
· 它变成你人生的“鬼打墙”: 你总是被同一类型的人伤害,总是在同一个关键节点搞砸事情,总是陷入相似的关系模式。这不是命运,而是未被审视的创伤,在强迫性重复中,渴望得到解决。
掩盖,是一场与魔鬼的交易。你用暂时的平静,换来了长久的内在分裂。那个被掩盖的创伤,成了一个“脓肿”,它在内部持续感染,侵蚀着你生命的活力与完整。
为何要表达一千遍?——神经科学与心理治疗的共同答案
答案在于:创伤的本质,并不仅仅是那个“事件”本身,而是它对我们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的改变。
1.大脑的“短路”:
在经历巨大创伤时,我们负责理性思考和分析的“前额叶皮层”会功能下线,而负责生存和情绪的“杏仁核”则过度活跃。同时,负责记忆编码的“海马体”功能也会受损。这导致创伤记忆无法像普通记忆一样,被整合为一段完整的、带有时间线的“自传体故事”。它被解构成破碎的感官碎片——一个画面、一种气味、身体的剧痛、窒息的恐惧——储存在大脑里。当类似的触发点出现时,这些碎片化的感觉便会汹涌而至,让你瞬间“回到”创伤现场,重新体验一次那种无助和恐怖。这不是“回忆”,而是“重演”。
2.表达,是一种“神经重装”:
表达的过程,无论是通过语言、书写、艺术还是身体动作,都是在调用前额叶皮层。当你尝试去叙述、命名、梳理那段经历时,你实际上是在强迫理性大脑重新上线,去理解和组织那些混乱的感官碎片。
第一遍表达,可能是语无伦次、充满泪水的。你只是在倾倒情绪的残骸。
第十遍表达,你或许能说出一个大致的时间线,但细节依然模糊,痛苦依然尖锐。
第一百遍表达,你开始注意到新的细节,你可能会说:“那一刻,我其实感到的是愤怒,而不只是害怕。”你开始为混乱的感受贴上准确的标签。
第一千遍表达,你会发现,那个故事终于开始变得“像一段记忆”了。它依然痛苦,但它不再能完全掌控你。你与它之间,产生了一个宝贵的“观察距离”。你终于可以说:“是的,那件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但它已经过去了,我只是记得它。”
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惯化与整合。通过一遍遍安全地、受控地暴露在创伤记忆面前,大脑的警报系统(杏仁核)会逐渐意识到:“哦,这个记忆又来了,但我们现在是安全的。”它的反应会慢慢减弱。同时,海马体开始工作,将这些碎片整合进正常的生命叙事里。
所以,表达一千遍,不是自虐,不是沉溺。它是一场艰苦的、漫长的神经系统的物理治疗。是你在亲手,一砖一瓦地,重建被创伤摧毁的内心世界。
如何“表达”?——一千种方式,与一千次勇气
表达,绝不仅仅意味着“说出来”。对于许多创伤,语言是苍白甚至具有二次伤害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你的、安全的“表达”通道。
1.言语性表达:
· 心理咨询: 这是最专业、最安全的容器。治疗师会为你创造一个绝对接纳的环境,引导你以适合自己的节奏进行表达。无论是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还是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其核心都是帮助你将创伤记忆进行整合。
· 信任的关系: 找到一个能“接住”你痛苦的人。他/她不需要给你建议,只需要倾听、陪伴和相信。告诉你:“我听到了,这真的很痛,我在这里陪着你。”
2.非言语性表达:
· 书写表达: 准备一个本子,作为你的“情绪垃圾桶”或“秘密基地”。你可以毫无逻辑、不顾语法地写下任何想法和感受。写完之后,可以选择保存,也可以选择撕掉或烧掉,作为一种象征性的仪式。
· 艺术表达: 绘画、音乐、舞蹈、陶艺……艺术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你不需要画得好看,只需要让手跟随内心的感觉移动。让颜色、线条和旋律,替你诉说那些语言无法承载的东西。
· 身体表达: 创伤会卡在身体里。瑜伽、太极、武术、舞蹈治疗,或者仅仅是进行有节奏的、深长的呼吸,都能帮助释放储存在身体组织中的创伤记忆,让冻结的能量重新流动。
重要的是: 表达的过程,需要你成为自己的“慈父慈母”。允许自己表达时的崩溃,也允许表达后的疲惫。表达一次,就给自己一次肯定和关怀。这条路不是线性的,它会反复、会迂回,但只要你走在上面,每一步都算数。
让表达,成为照亮废墟的星光
掩盖创伤,是人的本能。
但选择表达,是人的尊严,是一种更高级的勇敢。
它意味着你拒绝让那段经历定义你,拒绝让它在你看不见的角落操控你的人生。你选择直面它,审视它,最终,将它转化为你生命故事的一部分——也许是充满伤疤、但也因此无比深刻和坚韧的一部分。
创伤,不应该被若无其事地掩盖掉。
因为它值得被看见,被倾听,被承认。
那个受伤的你,值得被自己温柔地拥抱一千遍。
所以,如果你正背负着沉重的过去,请试着给自己一个机会。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在信任的人面前说出一句“其实我不好”,在日记本上画下一道混乱的线条,在咨询师的房间里流下第一滴眼泪。
请相信,表达一千遍,不是走向痛苦的深渊,而是穿越痛苦,走向彼岸的唯一路径。
你的痛苦,理应拥有回声。而那个回声,终将指引你,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