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的态度让人充满疑问。虽然美国出兵朝鲜时,苏联并未立即援助北朝鲜,反而选择袖手旁观,直到北朝鲜步步败退,才开始提供援助。那么,苏联当时到底在想什么?
今天许多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往往对苏联的提及较少,更多提到的是北朝鲜。这是否意味着苏联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不重要呢?其实,苏联在抗美援朝中的态度并非始终如一,而是经历了从冷漠到积极支持的变化。
这一转变最明显的标志出现在1950年末,即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苏联的态度从最初的漠不关心,变为后期的大力支持中国。为什么恰好在这个时刻呢?因为在战争开始之前,苏联并不希望中国出兵朝鲜,认为中国无法与美国抗衡。然而,斯大林默认北朝鲜出兵,其实是为了维护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尤其是控制一个不冻港口。之前,斯大林曾与蒋介石达成协议,拿到了旅顺港,但毛泽东将其收回。此后,斯大林对中国产生戒心,转而关注南朝鲜的釜山,认为那里是一个重要的港口。
那么,为什么在北朝鲜开始败退时,苏联没有出手帮助?首要原因是,美国参战了。苏联当时的精锐部队大多驻扎在欧洲,远东的部队虽然数量不小,但与美军相比差距较大。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苏联并没有干涉北朝鲜的命运,甚至希望通过美国的介入来打击中国。
但是,战局对中国极为不利。假如美国占领北朝鲜,新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并且可能受到美国和苏联的双重制约。因此,中国必须参与这场战争,且必须取得胜利,才能站稳世界舞台,避免成为其他国家的笑柄。
毛主席决定出兵后,周恩来立刻秘密访问苏联,告知斯大林中国将要参战,并寻求苏联的支持。然而,斯大林并未热情接待周恩来,多次避开讨论中国求援的问题,并且明确表示不希望中国干预朝鲜。然而,最终,苏联还是答应为中国提供武器,并支持志愿军的装备,但始终没有同意派遣空军。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展,尤其是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发起第一次战役,打出了令世界震惊的成绩。这场战役不仅令美国吃惊,也使得苏联重新评估中国的潜力,改变了对抗美援朝的态度。
最初,苏联认为朝鲜战争注定会失败,认为中国的加入不过是延缓失败的时间,并且最终会将苏联拖入战争。然而,第一仗中国就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这使得斯大林改变了看法。认为如果中国能在朝鲜战场上击败美军,苏联不仅能在冷战中占据上风,还能在远东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因此,斯大林决定支持中国,开始向志愿军提供更为充足的资源,并同意派遣苏联空军保护中国的后勤线。
至此,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逐渐增加。苏联开始提供米格战斗机,帮助中国训练飞行员,并向中国输送大量武器和弹药。尽管这些援助并非无偿捐赠,但对中国的支持依然显著,提高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志愿军不仅不再为缺乏弹药而小心翼翼开火,而且能够更加自信地打击敌人。
在战争的国际舆论上,苏联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功打退美国军队并稳定战局后,苏联开始在国际上为中国发声,批评美国的行为,并在联合国安理会投下反对票,支持中国的立场。通过苏联的努力,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逐步改善。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将美军赶出38线,标志着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已经近在眼前。此时,双方开始考虑停火。苏联提出和平提案,而中国则在朝鲜战场上不断施压美军。随着美国的军事外交屡屡受挫,最终开始接受停火协议。
1953年,经过两年的谈判,停火协议终于签订,战事结束。中国的诉求大多得以满足,而美国则在国际上颜面尽失。苏联则在冷战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并通过军事贷款从中国获益。在西欧,苏联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可以说,虽然苏联提供的武器极大地增强了志愿军的战斗力,但最终能够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仍然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和志愿军全体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就像蒋介石虽然获得了大量美国援助,仍然被解放军打败一样,战争的最终胜利更多依赖的是人力和智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击关注,成为我的粉丝,第一时间收到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