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守护心灵,从「心」开始

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一主题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打破心理健康服务的壁垒,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及时、专业、可及的心理支持。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全球的“隐形流行病”,如何让心理健康服务真正触达每一个角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一、心理健康:被忽视的“健康的另一半”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病,更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然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常被低估。例如:抑郁症患者常被误解为「矫情」或「软弱」,但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互影响。长期焦虑可能导致高血压、胃溃疡等躯体疾病,而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风险也显著升高。睡眠质量更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失眠或多梦可能是焦虑、抑郁的早期信号。因此,关注心理健康,就是为整体健康筑牢防线。

二、政策与行动:构建“无死角”的支持网络

我国正通过政策创新扩大心理健康服务供给:

“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明确要求:尚未设置精神专科医院的省、地市需在“十五五”期间完成建设,并推动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

三、全生命周期的心理挑战与应对

不同年龄段面临不同的心理挑战,科学应对需要“精准施策”:

儿童青少年: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网络成瘾是主要问题。家长需学会“倾听多于评判”,鼓励孩子参与兴趣活动,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中青年:职场压力、婚姻危机、育儿焦虑是常见困扰。构建人际支持网络、学会“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例如,通过正念冥想、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用吸烟、酗酒等消极方式应对。

老年人:退休适应、空巢孤独、躯体疾病是主要心理风险。社区可通过组织社交活动、建立代际互助机制,帮助老年人重建社会联系。

四、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每个人都能掌握的“心理工具箱”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心理健康素养十条》为公众提供了实用指南: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核心,身心问题需同步关注。

运动是天然抗抑郁药,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情绪。

主动求助是智慧的表现,心理问题如同感冒,及时干预才能避免恶化。

科学区分抑郁情绪与抑郁症,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需专业评估。

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使用,切勿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尊重个性差异,避免过度干预。

预防老年痴呆从多用脑开始,阅读、下棋等活动可延缓认知衰退。

理解和包容心理疾病患者,消除偏见是最好的「社会支持」。

用科学方法缓解压力,如正念呼吸、艺术创作等,避免依赖物质。

构建支持网络,家人、朋友的倾听与陪伴是心灵的「避风港」。

心理健康是一项普遍权利,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声号角—它呼唤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社区等多部门和个人携手共进,打破地理、经济、认知的壁垒,让每一颗心灵都能得到理解、支持与疗愈。

供稿(一审)丨心理危机干预科 甘雪莹

编辑(二审)丨宣传统战科 刘芳丽

编审(三审)丨宣传统战科 杨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守护心灵,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