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感冒别乱囤药!这两种常用药只对2类感冒管用,用错加重鼻塞咳嗽

一到换季,很多人家里就囤满了感冒药,从退烧药到止咳片堆了半抽屉,可真感冒了却越吃越难受——要么吃了退烧药还是鼻塞,要么喝了止咳药反而痰多。最近总有人说“再厉害的感冒,不用乱买药,记好两种药就行”,还说这两种药能“应对大部分感冒症状”。这两种药到底是什么?真能搞定所有感冒吗?其实它们并非“万能感冒药”,只对特定类型的感冒有效,不对症用反而会让症状拖更久。今天就从“感冒的常见误区”说起,一步步揭开这两种药的真面目,教你正确用它们缓解感冒。

一、先澄清:你真的是“普通感冒”吗?别把“流感”“过敏”当感冒治

很多人一出现鼻塞、流鼻涕就觉得是“感冒了”,抓起感冒药就吃,却没搞懂感冒的“真面目”——它主要是由普通病毒(比如鼻病毒冠状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感、过敏的区别很大:

- 普通感冒:通常慢慢发作,先鼻塞、流清鼻涕,后来可能变稠,偶尔低烧(不超过38.5℃),一般1周左右能好;

- 流感:突然发作,高烧(39℃以上)、浑身酸痛、乏力,还可能伴有呕吐腹泻,比普通感冒严重得多;

- 过敏:鼻塞、流鼻涕常年反复,尤其接触花粉、灰尘后加重,没有发烧、咽痛,吃感冒药根本没用。

很多人把“流感的高烧”“过敏的鼻塞”都当成普通感冒,乱吃药不仅无效,还可能掩盖流感的危险信号——比如流感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肺炎,这才是最该警惕的。

二、哪些感冒能靠“两种药”缓解?先分清“能用药的感冒”和“必须就医的情况”

不是所有感冒都需要吃药,也不是所有感冒都能用这两种“常用药”,先学会区分“适合用药的普通感冒”和“必须就医的危险情况”:

- 能用药缓解的普通感冒:症状集中在“上呼吸道”,比如鼻塞、流鼻涕影响睡觉,咽痛、轻微咳嗽不影响吃饭,低烧(37.3-38.4℃)但精神状态好,没有胸闷、呼吸困难,这类多是普通病毒引起的,适合用这两种药针对性缓解;

- 必须就医的情况:如果高烧超过3天不退、咳嗽时胸痛、呼吸困难,或本身有哮喘糖尿病等基础病,还有老人、小孩、孕妇感冒后精神差,这些可能是流感、肺炎的信号,必须立即去医院,不能靠“两种药”硬扛。

而传说中“能应对大部分感冒”的两种药,其实只对“普通感冒的特定症状”有用,对流感、肺炎完全无效——它们就是很多人家里常备的“解热镇痛药”和“缓解鼻塞流涕药”,前者能退低烧、缓解咽痛头痛,后者能减轻鼻塞,但用对才有效,用错反而添乱。

三、揭开“两种感冒药”真面目:只对这2类普通感冒症状管用

这两种药能成为“感冒常用药”,是因为它们能精准缓解普通感冒最让人难受的症状,但绝非“所有感冒都能用”,以下两类情况中,它们能发挥作用:

1. 解热镇痛药:只对“低烧+咽痛头痛”有用,别用来治鼻塞咳嗽

- 能改善的症状:普通感冒引起的低烧(37.3-38.4℃),比如早上起来脸发烫但没到高烧,还有咽痛(咽口水像吞刀片)、头痛(太阳穴隐隐作痛)、浑身酸痛(不想抬手、走路);

- 适用前提:确定是普通感冒,没有胃溃疡、哮喘等病史,且发烧不超过38.5℃(超过38.5℃需遵医嘱用更强的退烧药);

- 原理:这类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从而退烧、缓解疼痛。比如有人感冒后低烧、咽痛,吃了后1-2小时,咽痛减轻能正常喝水,体温也降到37℃以下——这就是它“对症缓解”的效果。但要注意:如果只是鼻塞、流鼻涕,没有发烧疼痛,吃这种药完全没用,还可能刺激胃黏膜,导致恶心、胃痛。

2. 缓解鼻塞流涕药:只对“鼻塞+清鼻涕”有用,痰多咳嗽别用

- 能改善的症状:普通感冒初期的鼻塞(鼻子堵得睡不着,只能用嘴呼吸)、流清鼻涕(擦得鼻子发红,一会儿就湿透一张纸),还有打喷嚏(没接触过敏物,却频繁打喷嚏);

- 适用前提:鼻涕是清的或稍微变稠,没有大量黄脓痰,也没有青光眼高血压等病史;

- 原理:这类药(比如含伪麻黄碱氯苯那敏的复方制剂)能收缩鼻腔黏膜的血管,减少鼻涕分泌,让鼻塞通畅。比如有人感冒后鼻塞到没法睡觉,用了后半小时,鼻子就能透气,终于能平躺——这是它“缓解鼻黏膜充血”的作用体现。但必须提醒:如果鼻涕已经变成黄绿色脓涕,或咳嗽痰多,用这种药会让鼻腔、气管的分泌物变稠,更难咳出来,反而加重咳嗽,还可能导致口干、头晕。

四、关于“两种感冒药”的3个核心误区:很多人用错了,越吃越严重

即使是适合这两种药的普通感冒,也有人因用法错误让症状加重,这3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1. 误区一:“两种药一起吃,好得更快”——可能导致药物过量伤肝肾

很多人觉得“吃了解热镇痛药,再加点缓解鼻塞的药,能同时退烧和通鼻子”,却没注意很多复方感冒药里“两种成分都有”——比如有些感冒药既含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又含伪麻黄碱(缓解鼻塞),再额外单吃一种药,就会导致成分过量。比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会伤肝脏,有人同时吃两种含这个成分的药,3天后出现恶心、尿色变深,去医院查发现肝功能异常,这就是“过量伤肝”的结果。其实普通感冒选一种“复方感冒药”(含两种成分的)就够了,别把两种单药叠加吃。

2. 误区二:“感冒吃这两种药,能‘杀死’病毒”——它们只缓解症状,不治病

有人觉得“吃了药不发烧、不鼻塞,就是感冒好了”,却不知道这两种药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杀死感冒病毒”。感冒的恢复主要靠自身免疫力,药物只是让你在“等免疫力起效”的过程中不那么难受。比如有人吃了药不鼻塞了,就以为好了,立马去运动出汗,结果出汗后受凉,感冒又加重——这就是把“症状缓解”当成“感冒痊愈”的误区,记住:症状减轻后还要多休息,别着急劳累。

3. 误区三:“家里有这两种药,老人小孩都能吃”——剂量不对会出危险

很多人把成人的感冒药给小孩吃,或让老人按成人剂量吃,却没考虑“年龄差异”:小孩的肝肾功能没发育好,对药物代谢慢,成人剂量可能导致过量;老人常吃降压药、降糖药,和感冒药可能发生相互作用——比如缓解鼻塞的药会让血压升高,老人吃了后可能头晕、心慌。所以小孩、老人感冒,一定要选“儿童专用剂型”或遵医嘱调整剂量,别直接用成人的两种药。

四、用对“两种感冒药”的2个关键:别让“缓解药”变成“添乱药”

如果确实是“普通感冒,症状影响生活”,想试试这两种药,记住以下2个关键,安全又有效:

1. 先“对症”:看症状选药,不盲目囤药

用之前先问自己3个问题:有没有低烧、咽痛、头痛?有没有鼻塞、流清鼻涕?有没有基础病(比如胃溃疡、高血压)?如果“有低烧咽痛+没基础病”,选解热镇痛药;如果“有鼻塞清鼻涕+没基础病”,选缓解鼻塞流涕药;如果两种症状都有,选含这两种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别叠加吃单药)。如果有胃溃疡,选对胃刺激小的解热镇痛药;如果有高血压,别用缓解鼻塞的药,避免血压升高。

2. 控制“时长”:症状缓解就停药,别吃超过3天

即使对症,也别长期吃——解热镇痛药最多吃3天,要是3天后还发烧、咽痛,说明可能不是普通感冒,别再吃了,赶紧去医院;缓解鼻塞流涕药也别吃超过3天,长期吃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反而让鼻塞更难好。比如有人鼻塞吃了5天药,停药后鼻子堵得更严重,就是“药物依赖”的结果,记住:感冒症状减轻到不影响睡觉吃饭,就可以停药了。

五、真正的“抗感冒”:两种药只是“缓解工具”,3个习惯比吃药更管用

想让感冒好得快,别只靠这两种药,以下3个日常习惯才是“核心”,药物只能作为“偶尔的辅助”:

1. 给身体“减负”:少做3件加重感冒的事

- 别熬夜:感冒时身体要靠免疫力杀病毒,熬夜会让免疫力下降,尽量10点前睡,让身体有足够精力对抗病毒;

- 别吃辛辣油腻:辣椒、炸鸡会刺激咽喉,让咽痛加重,还可能让痰多,感冒期间吃清淡的粥、蔬菜,减轻肠胃负担;

- 别硬扛着运动:很多人觉得“感冒了出汗就好”,其实感冒时运动容易让身体透支,还可能引发心肌炎,不如在家休息,等退烧后再慢慢恢复活动。

2. 帮呼吸道“舒服点”:2个小方法缓解症状,少依赖药

- 鼻塞时用“生理盐水洗鼻”:倒在洗鼻器里,轻轻冲洗鼻腔,能把鼻涕冲出来,比吃药更温和,还不会有副作用;

- 咽痛时喝“温盐水漱口”:一杯温水加少许盐,仰头漱口30秒,能减轻咽喉的炎症,缓解“吞刀片”的痛感。

3. 早识别“危险信号”:别等严重了才就医

如果感冒时出现“高烧超过3天不退”“咳嗽带血”“呼吸困难”,或老人小孩感冒后精神差、不吃东西,一定要立即去医院——这些可能是流感、肺炎的信号,早处理才能避免危险,别靠两种药硬扛。

这两种“常用感冒药”虽能缓解普通感冒的不适,但绝非“万能药”。对症用它们减轻低烧、鼻塞,能让感冒期间舒服点;不对症用,反而会加重咳嗽、伤肝肾。记住:普通感冒大多靠免疫力就能好,别把药当“救命稻草”,理性用药+好好休息,才是感冒好得快的关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感冒别乱囤药!这两种常用药只对2类感冒管用,用错加重鼻塞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