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月饼立大功?医生发现:高血压患者吃月饼时,多注意这几点

月饼这玩意儿,一年露脸一次,却次次掀起血糖血压的“狂欢节”。尤其是高血压患者,一边咬着月饼,一边心跳加速,嘴里还念叨:“就吃一块,不碍事。”但真的是“一块没事,两块没命”吗?医生告诉你,这可不是吓唬人的段子,而是有科学根据的健康提醒。

中秋节的氛围固然温馨,但对于血压不稳定的人来说,月饼,很可能是压垮血管的“最后一口”。不过别急着把月饼扔掉,关键在于——怎么吃、啥时候吃、吃哪种、吃多少。只要方法得当,月饼也能“立点功”。

月饼的甜,不止是糖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月饼的“罪魁祸首”是糖。确实,绝大多数传统月饼(尤其是广式、苏式)含糖量惊人,一块莲蓉双黄月饼,糖含量轻松突破50克——相当于10块方糖。

但问题远不止糖。月饼中还常混合大量油脂,尤其是反式脂肪酸、饱和脂肪。不仅让血糖飞升,还可能引起血管收缩、血压飙升。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高脂饮食是诱发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摄入过多动物油、氢化植物油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致血压升高。

而有些咸口月饼,比如火腿、酱肉、蛋黄类,其钠含量高得惊人。一块蛋黄月饼,钠含量可超400毫克,已经接近一个成年人一天钠摄入量的五分之一。钠摄入过多,直接影响肾脏调节水钠平衡的能力,导致血容量增加,引发高血压。

吃月饼前,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底子”

高血压不是一个“孤岛病”。它常常和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慢性肾病等“老搭档”串门来访。如果你不仅血压高,还伴有血糖高或BMI超标,那吃月饼的“代价”就更大。

有研究指出,超重人群在高糖高脂膳食刺激下,血压波动幅度远大于体重正常者。这是因为脂肪组织本身会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和内分泌物质,干扰血管舒张功能。

某些降压药(如β受体阻滞剂)本就可能影响葡萄糖代谢,一旦搭配高糖饮食,更容易引发血糖波动,进而间接影响血压控制。

医生建议:吃月饼前,不妨先看看最近的血压记录、空腹血糖、体重情况。如果这几项都“红灯高挂”,那月饼就别客气,直接打包送人。

高血压患者吃月饼,注意这4件“小事”,可能保你平安过节

第一件事,别空腹吃月饼。空腹状态下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容易引起血糖迅速上升,胰岛素大量分泌,紧接着血糖“过山车”式下滑,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也跟着“上蹿下跳”。

第二件事,月饼不能当正餐。有人图省事,中秋当晚一块月饼下肚就算晚饭了。结果血糖升了,血压也飙了。月饼的营养结构极其不均:高碳水、高脂肪、低蛋白几乎没有膳食纤维。

正餐该有的维生素、矿物质它统统不沾边。建议搭配蔬菜、豆腐、瘦肉等清淡食物一起吃,减缓糖脂吸收速度。

第三件事,一次别吃超过1/4块。别看月饼个头小,有的热量却赶上一顿正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普通成年人每日摄入能量应控制在1800~2400千卡之间,而一块蛋黄莲蓉月饼热量往往超800千卡。高血压患者每日脂肪摄入建议不超过30%,月饼轻轻松松就“爆表”。

第四件事,早点吃,别临睡前。夜间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血压自然下降的时间段。

睡前吃高糖高脂食物,会刺激交感神经,让夜间血压维持在高位,长此以往容易形成“非杓型高血压”,即夜间血压不下降。这种类型的高血压被认为更危险,脑卒中、心衰风险更高。

月饼也分“三六九等”,选对口味特别关键

不是所有月饼都对高血压不友好。比如京式豆沙、云腿五仁、苏式椒盐这类传统款,往往盐油糖齐飞,确实不推荐。

但近年来也有不少“轻食月饼”出现,比如低糖豆沙、燕麦坚果、无糖绿豆蓉。这类月饼虽然也不是“保健品”,但相较传统款,糖脂含量至少减少30%以上。尤其是一些全麦、杂粮皮的月饼,升糖指数(GI值)更低,血糖血压波动也更温和。

不过要警惕“无糖陷阱”。不少标注“无蔗糖”的月饼,实则添加了麦芽糖醇、木糖醇等糖醇类甜味剂。虽然升糖慢一些,但食用过量仍可能引起腹胀、腹泻,并非“吃不胖”的通行证。

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选月饼时,优先挑“低糖、低脂、高纤”的款式,尽量避开双黄、奶黄、酥皮类。看包装背后的营养成分表,钠含量每100克不超过150毫克,糖分不超过20克的,才算“勉强合格”。

吃月饼也能“立功”?这话不是开玩笑

若能把月饼变成健康提醒,那它确实能“立点功”。比如中秋节当作一次“血压检查日”——吃月饼前后测血压,观察餐后反应,能间接判断血管弹性和神经调控能力。

月饼也可以是家庭健康教育的契机。一家人围坐吃月饼时,不妨聊聊父母的血压控制情况,提醒子女注意饮食结构。比起单调的健康讲座,这种“边吃边聊”的方式,效果常常更好。

甚至还有研究指出,节假日安排一次“健康饮食反思”,可提高慢病患者的依从性。月饼这种“反面教材”,反倒成为饮食教育的“正面素材”。

你以为是“高血压”,其实只是“假性升高”

这里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冷知识:不少人在吃月饼后测血压发现升高,便忧心忡忡跑去医院。结果医生一看,是“白大衣高血压”或“假性升高”。

某些食物(如高糖高脂膳食)确实会短时间内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轻微升高,但这并不等于“血压失控”。如果你平时血压正常,仅在节日大餐后升高1-2次,可能只是临时反应。

真正的高血压诊断需要动态血压监测或多次家庭血压记录。节后若血压仍波动频繁,才需进一步检查。

真正的健康,不是“滴油不沾”,而是“有节有度”

高血压患者不是不能吃月饼,而是要有“计算器脑袋”。吃前算算热量、糖分、钠含量,吃后观察血压变化,选对时间和搭配,吃得克制不等于吃得痛苦。

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饮食行为干预”而非“饮食禁忌”。长期完全戒掉喜爱的食物,反而可能诱发暴饮暴食或心理压力。关键在于“知其害,懂其控”。

健康不是靠一块月饼毁掉的,也不是靠一顿青菜救回来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月饼立大功?医生发现:高血压患者吃月饼时,多注意这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