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医院“要求”手术前家属献血
家属视频曝光
10月10日,四川广安有网友发视频,反映武胜县某医院要求手术前家属献血,家属不献血医院不给病人做手术,引发网友热议。
对此,涉事医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广安的血库告急,所以才让家属献血,医院用血只能先保证急诊的手术用血。
10月10日,武胜县卫健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医院没有强制要求必须献血才能做手术,只是提倡献血,这样用血的费用就会低一点,但是家属不愿意献血,也不愿意出高价。目前,医院已安排给患者做手术。
同样的事情前不久也发生在衡阳。
9月6日,患者黎某某(化名)在医院就诊期间被下达病危通知,医生告知家属需输血,但因血站血源紧张,需互助献血后才能发血。但家属直到第三天也未能找到志愿者献血。
患者病情恶化后,经反复交涉,血站发放一袋血后患者病情得到缓解,但医生表示后续还须输血治疗。
家属认为:原则上献血和用血是两回事,献血自愿,用血所须。医院和该市中心血站不能将找血源的义务和压力强加给患者家属,变相性强制他人献血。医疗机构应当自己想法解决问题,更不能变相性要求病人离院或出院,自己甩包袱,置患者生命健康而不顾。
据此,家属要求追究市中心血站和医院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并要求涉事单位尽快继续为本投诉21床患者提供一袋血浆。
媒体曝光后,血站血液已经发往医院,患者已经完成输血治疗。
02
谁闹谁用血
真的不行!
不管是广安还是衡阳,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是,谁闹谁有有血用。
没血用不是医院的问题,是献血的人少,血库没有血的现实困境。
人类目前还不能人工制造血液,要用血首先要有人献血。
血费是临床用血时收取的费用,是用于血液采集、加工处理、储存、运输以及临床用血管理的相关费用。这些费用并非血液本身价值,患者花钱买的也不是血本身,而是从采血到用血的安全和服务。
很多人其实明白这个道理,但类似事件的评论区往往充斥着“献血免费、用血收费”“医院倒卖血液”“异地献血不给用”的骂声。
可骂完之后呢?下一个血荒来临时,闹剧还是会重演。因为所有人都盯着医院的手术刀,却没人愿意看一眼献血车冷清的门庭;所有人都在喊“医疗公平”,却没几个人愿意为这份公平捐一袋血。
广安和衡阳这样的例子开了一个极坏的头,网上闹一闹就有血用,只会让无偿献血的人寒心,让互助献血的人异心,让下一个用血的人心怀侥幸之心!
03
血荒背后的
制度难题
当前,不仅是衡阳、广安,全国都面临血液资源紧张的现实。
究其原因,核心原因是全民献血意识低、献血人群结构偏单一;公众献血动力不足但需求增多等。
无偿献血是一种利他行为,本质上是牺牲部分自我权利以满足不特定第三人群利益,简单定义为献爱心,并不具备足够影响力,使得公众对无偿献血行为缺乏内在的信念驱使。
献血潜在的健康风险和近年来社会上关于血站、献血的负面事件及公关处理不及时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主动献血意识。
影响更大的是,很多献血者反映的献血简单用血难的现状。
一方面是当“缺血”发生时,在同等情况下,无偿献血者本应可以优先用血时却无血可用,矛盾会激化;另一方面,无偿献血者用血时需要先缴费后报销,有时还存在异地用血,优惠政策落地条件繁琐,加上对血液制备过程中的成本不了解、受益对象不明确,可能存在“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的误解,进一步降低了无偿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的积极性。
这类网络事件的发酵,作为专业人员我们能更容易理解当前血液资源紧张的现状和成因,普通人则更关注”献血简单用血难“的社会公平问题。
保障好无偿献血者的实际权益是改善我国当前血液资源现状的首要也是关键的一步。
04
国家卫健委全力推动
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
今年6月12日,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高光明介绍,近两年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无偿献血出现下降趋势,我国2024年无偿献血量同比也有所下降。但临床用血需求不断提升,血液供需矛盾仍比较明显。
既往多数采取献血者到血站或者寄送材料等形式减免血费,时效性不高。
为方便献血者,特别是异地办理血费减免的献血者,国家卫生健康委把推进“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列为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之一,正从3方面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全面落实落地。
一是依托微信“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小程序,搭建血费跨省异地减免平台,实现在线办理跨省异地减免血费。
二是实现军地献血体系互联互通,献血信息在全国均能得到及时全面记录和查询。
三是简化血费减免办理流程,更好为献血者提供血费减免服务。
没有一袋血是一座孤岛,每一次献血都是在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上一份保险。
当我们指责“用血不公”时,更该问问自己:我献过血吗?我为这份公平做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