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肺肾两虚别瞎补!这5个中成药才是温肾益肺正解,对症选对才有效

聊到调理肺肾两虚,很多人要么只补肺(比如吃川贝炖梨),要么只补肾(比如喝枸杞水),结果越补越虚。其实中医里“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就像“搭档”——肺吸进来的气,要靠肾“抓住”才能留在体内;肾的阴液,又要靠肺的津液滋养才能充足。一旦肺肾两虚,就会出现咳嗽气喘、腰膝酸软、一动就累的问题,这时候必须“肺肾双补”。而固肾定喘丸、补金片蛤蚧定喘丸、补肾防喘片、百令胶囊这5个中成药,正是针对不同类型肺肾两虚的“对症方”,今天就用大白话,带大家搞懂怎么选、怎么用,避免补错方向。

一、先搞懂:肺肾两虚是怎么回事?为啥要“双补”才管用?

很多人分不清“单纯肺虚”和“肺肾两虚”,其实关键看两个信号:“呼吸”和“腰腿”——单纯肺虚多是咳嗽少痰、容易感冒;肺肾两虚则是“一动就喘、腰腿发软”,比如爬两层楼就喘得厉害,同时觉得腰没力气、膝盖发凉。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

- 从呼吸说:肺负责“吸气”,肾负责“纳气”(把肺吸的气留住)。如果肾的纳气功能弱了,就像“袋子没扎紧”,肺吸进来的气会漏出去,所以会“喘促气短,动则更甚”;

- 从津液说:肾阴是全身阴液的“根本”,能滋养肺阴。如果肾阴不足,肺就会“缺水”,出现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反过来,肺阴不足久了,也会耗损肾阴,形成“恶性循环”;

- 从功能说:肺主通调水道,肾主水液代谢。肺肾两虚时,水液代谢失常,还可能出现下肢浮肿、小便不利

所以调理肺肾两虚,不能只补一边——只补肺,肾留不住气,喘还会反复;只补肾,肺吸不进气,肾也没“原料”滋养。必须“肺肾双补”,既帮肺吸气,又帮肾纳气,还能相互滋养阴液,才能从根源改善问题。

二、5个肺肾双补中成药:不同症状对应不同选法,别再选错

这5个中成药看似都治肺肾两虚,但侧重点不同——有的偏“温肾”(适合怕冷的虚),有的偏“滋阴”(适合上火的虚),有的偏“化痰”(适合有痰的虚),得根据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

1. 固肾定喘丸:适合“肺肾两虚+怕冷有痰”(寒证为主)

- 适用症状:平时总觉得怕冷、手脚凉,一受凉就咳嗽,咳的是清稀白痰;喘得厉害,尤其是一动就喘,感觉气不够用;偶尔还有下肢浮肿、小便少;舌头颜色淡、舌苔白;

- 对应人群: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平时怕冷,冬天症状加重的人;

- 核心优势:它里面有附片、肉桂这些温肾的成分,能像“暖炉”一样补肾阳气,同时搭配茯苓车前子化痰利水,既解决“肾不纳气”的喘,又改善“寒痰”和“浮肿”,适合偏虚寒的肺肾两虚。

2. 补金片:适合“肺肾两虚+久咳喘促”(虚损较重)

- 适用症状:咳嗽、气喘时间很长(比如几年都没好),咳声很低弱,痰少但黏,不容易咳出来;平时觉得累、没力气,腰也酸,腿也软;严重时会胸闷心慌,嘴唇发紫;舌头颜色暗、舌苔少;

- 对应人群:肺气肿、肺心病患者,病情偏久,身体比较虚弱的人;

- 核心优势:它用了蛤蚧鹿角胶、龟甲胶这些“滋补力强”的成分,能同时补肺肾的气和阴,还能健脾化痰——对于长期生病、肺肾虚损较重的人,不仅能止咳平喘,还能慢慢补回身体的“底子”,减少病情反复。

3. 蛤蚧定喘丸:适合“肺肾两虚+上火干咳”(阴虚有热)

- 适用症状:平时容易口干咽燥、手心脚心发热,晚上睡觉出汗(盗汗);咳嗽是干咳,没痰或痰很少很黏;喘得厉害,尤其是晚上或一动就喘;舌头颜色红、舌苔少或黄;

- 对应人群: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平时容易上火的人;

- 核心优势:它和其他药最大的不同是“滋阴清肺”——里面有麦冬百合鳖甲这些滋阴的成分,能解决肺肾阴虚导致的“内热”,同时用蛤蚧补肺肾、定咳喘,适合“虚火”型的肺肾两虚,比如熬夜、劳累后加重的干咳喘。

4. 补肾防喘片:适合“肺肾两虚+阳虚怕冷”(侧重预防发作)

- 适用症状:平时特别怕冷,冬天手脚凉得捂不热;咳嗽、气喘,一遇冷空气就加重,咳的是白稀痰;一动就出汗,腰也酸,腿也软;舌头颜色淡、舌苔白;

- 对应人群: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想预防冬天或受凉后病情发作的人;

- 核心优势:它里面有淫羊藿补骨脂、附片这些温肾壮阳的成分,能重点补“肾阳气”——肾阳气足了,就能更好地“纳气”,还能抵抗寒气,适合用来“平时调理、预防发作”,比如夏天吃来“冬病夏治”,减少冬天咳喘的次数。

5. 百令胶囊:适合“肺肾两虚+日常调理”(温和滋补)

- 适用症状:平时容易累、没力气,稍微动一下就喘;咳嗽不严重,是轻咳,痰少;腰有点酸,偶尔还有盗汗;没有明显的怕冷或上火症状;

- 对应人群: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平时用来日常调理、增强抵抗力的人;也适合肾病患者(如慢性肾炎),辅助补肺肾;

- 核心优势:它的主要成分是发酵冬虫夏草菌粉,药性很温和,不像其他药有明显的寒热偏向——既能补肺肾的气,又能益精气,适合“长期温和调理”,比如病情稳定后,用来巩固效果,减少感冒和病情加重的可能。

三、这些情况别用!中成药的“禁忌红线”要记牢

虽然这5个药能肺肾双补,但不是所有咳嗽、气喘都能用,以下4种情况绝对别碰,用了反而加重问题:

1. 急性炎症期(发烧、咳黄痰、喉咙疼):别用!会“闭门留寇”

如果突然发烧(体温超过37.5℃),咳嗽咳的是黄脓痰,喉咙又肿又疼,这是“急性炎症”(比如感冒引发的支气管炎),不是肺肾两虚。这些中成药多是“滋补药”,此时用会像“把门关起来,把病邪关在里面”,导致炎症更难好,必须先清热消炎,等症状缓解后,再看是否需要补肺肾。

2. 湿热内盛(痰多黄稠、口苦、大便黏):别用!会“加重湿热

如果平时痰很多,而且是黄稠的痰,不容易咳出来,还伴有口苦、口臭、大便黏马桶、舌苔黄厚腻,这是“湿热内盛”,不是虚证。滋补的中成药会让体内的湿热更难排出,导致痰更多、口苦更严重,得先清湿热,再考虑补。

3. 感冒初期(怕冷、流鼻涕、打喷嚏):别用!会“影响感冒恢复”

感冒初期,身体正在“对抗外邪”(比如风寒风热),此时用滋补的中成药,会分散身体的“抵抗力”,可能让感冒好得更慢,还可能把外邪“留”在体内,变成“缠绵不愈的咳嗽”。建议等感冒完全好后,再用这些药调理肺肾。

4.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

- 孕妇:这些药里有的含有附片、肉桂等药性偏强的成分,可能影响胎儿稳定,绝对不能自行吃,必须咨询产科医生;

- 儿童:儿童脏腑没发育好,对药物的耐受度低,比如补金片、固肾定喘丸这些药,儿童用量和成人不同,得在儿科中医师指导下用;

- 慢性病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的人,用药前要咨询医生,比如固肾定喘丸里有附片,高血压患者用多了可能影响血压,必须在医生监控下使用。

四、搭配3个“养肺肾习惯”:中成药效果翻倍,减少反复

用中成药调理肺肾两虚时,搭配正确的生活习惯,能让效果更好,还能减少病情反复,记住这3点:

1. 饮食“养肺肾”:多吃2类食物,避开2类食物

- 多吃的2类食物:①白色食物养肺(如银耳、百合、梨,煮水或炖汤喝),能滋阴润肺,辅助中成药补肺阴;②黑色食物补肾(如黑豆、黑芝麻、核桃煮粥或直接吃),能补肾气、填肾精,帮中成药更好地补肾;

- 避开的2类食物:①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生鱼片、凉菜),会损伤肾阳气,加重怕冷、咳喘;②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烧烤),会耗损肺肾阴液,加重口干、干咳。

2. 呼吸“练肺肾”:学“腹式呼吸”,帮肾纳气

每天花10分钟练“腹式呼吸”:坐着或躺着,双手放在肚子上,用鼻子慢慢吸气4秒,感觉肚子鼓起来;再用嘴慢慢呼气6秒,感觉肚子瘪下去。这个动作能让肺吸进更多气,还能锻炼肾的“纳气功能”,配合中成药,能更快改善“一动就喘”的问题。

3. 保暖“护肺肾”:重点护好3个部位

- 护好腰:肾在腰部,平时别露腰,冬天穿个护腰,避免寒气从腰入侵,加重肾虚

- 护好胸背:肺在胸腔,胸背受凉容易引发咳嗽、气喘,冬天穿个马甲或厚外套,别让胸背直接吹空调或冷风;

- 护好脚:脚是“肾经起点”,每天用温水泡脚10分钟,能温补肾阳,辅助改善怕冷、手脚凉的症状。

五、最后提醒:3个“用药关键”别忽视

1. 别“跟风吃”:先辨体质,再选药

很多人听别人说“这个药好用”就跟着吃,比如怕冷的人吃了偏滋阴的蛤蚧定喘丸,会更怕冷;上火的人吃了偏温的固肾定喘丸,会更上火。一定要先看自己是“偏寒”“偏热”还是“偏虚损”,再选对应的药,不确定就咨询中医师。

2. 别“长期吃”:症状缓解就减量或停药

这些中成药是“对症调理”,不是“保健品”——比如咳嗽、气喘缓解了,手脚不凉了,腰也不酸了,就可以减量或停药,长期吃可能导致“补过头”,比如偏温的药吃久了会上火,偏滋阴的药吃久了会腹胀。

3. 别“替代治疗”:严重病情要就医

如果吃了3-4周药,咳嗽、气喘、腰酸等症状没改善,甚至加重,比如出现胸闷、心慌、下肢明显浮肿,别硬扛——可能是病情加重(如肺心病发作),必须及时去医院做检查(如肺功能、胸部CT),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中成药只能辅助,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总之,肺肾两虚的调理核心是“对症双补”,这5个中成药各有侧重,选对了才能补到点子上。记住:肺肾调理是个“慢功夫”,既要靠中成药补,也要靠日常习惯养,坚持下来,才能慢慢改善咳嗽气喘、腰酸怕冷的问题,让呼吸更顺畅,身体更有劲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肺肾两虚别瞎补!这5个中成药才是温肾益肺正解,对症选对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