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让人心里发堵的提问:
“孩子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家长为啥总觉得他在装?”
这背后,藏着好多家长的困惑和错误想法。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大概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每年差不多有28万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里面40%都和抑郁症直接有关。当抑郁的痛苦降临到孩子身上,家长一句“你是装的”,说不定就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见爱人》里对话截图
01
抑郁症真能装出来吗?
结论:要是刻意去模仿,抑郁症的某些症状确实有可能被“装”出来,甚至还可能让初步诊断出现偏差。
但这可绝对不意味着“孩子说抑郁就是装的”。
有人可能会说:“做个脑扫描不就清楚啦?”可医学上实际情况是,和抑郁症有关的脑区可能会出现异常,但不是所有抑郁症患者都有脑区异常,就算脑区有异常,也不一定就是抑郁症。
脑扫描没办法当成判断“真假抑郁”的绝对标准。
最终诊断,医生得结合症状持续的时间(比如情绪低落超过两周)、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像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拒绝和别人交往)等好多方面综合判断。
更重要的是,咱们这些非专业的家长,根本没能力去判断孩子是不是真抑郁。孩子心里的那些煎熬,都藏在细节里,光靠看表面根本发现不了。
▲抑郁症的症状(图源:腾讯医典)
02
“抑郁状态”和“抑郁症”不一样,但都让人痛苦!
好多家长怀疑孩子“装抑郁”,根本原因就是分不清“抑郁状态”和“抑郁症”。
先说说抑郁状态。咱们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就像考试没考好,心情低落;和朋友吵了一架,不想说话,甚至偶尔还会冒出“活着没啥意思”的念头。
这其实就是因为外界的一些刺激,引发的短暂情绪反应。一般等压力没了,情绪也就慢慢缓过来了,属于正常的心理波动。
再看看抑郁症。这可是需要医学来干预的精神障碍。
它的核心症状会持续两周以上,孩子会长时间情绪低落,对以前喜欢的游戏、动漫都没兴趣了;还会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没用”“活着就是负担”;还可能伴有失眠或者嗜睡、食欲一下子变得很差或者暴饮暴食,甚至会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这种痛苦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连日常生活都可能没办法自理。
就算孩子只是处于“抑郁状态”,那种煎熬也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家长看到、理解,而不是随便给孩子贴上“装的”标签。
03
孩子“抑郁”了,家长该咋办??
要是孩子说自己痛苦,
家长别追着问“你有什么可抑郁的”,也别说“别装了,开心点就好了”。
先别急着评判,蹲下来,拉着孩子的手说:
“我知道你现在特别难受,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在。”
对孩子来说,家长的偏见就像个深渊,会把孩子越推越远;而信任和支持,才是能把孩子拉上来的绳索。痛苦是不会说谎的,家长的理解,就是治愈孩子的第一步。
就像发烧了要去看医生一样,孩子抑郁了,也需要专业的诊断和心理疏导治疗。这不是孩子“软弱”,而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家长行动指南:用“理解”代替“质疑”
避免“质问式沟通”
不要说“你就是想偷懒”“别装了”,
而应说:“我注意到你最近不太开心,能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原理:抑郁孩子内心敏感,质问会加剧其“不被理解”的痛苦。
记录“情绪日记”
连续两周记录孩子情绪变化、睡眠饮食、社交情况等,为医生提供客观依据。
▲图源:《公主日记》
示例:
- 8月20日:拒绝吃晚饭,说“活着没意思”
- 8月21日:独自在房间哭,不愿上学
- 8月22日:和邻居小孩玩时短暂微笑,但回家后再次沉默
寻求专业帮助的“黄金时机”
若孩子出现自伤念头、拒绝进食、连续一周以上拒绝社交等危险信号,需立即联系心理科医生。早期干预可大幅提高治愈率。
最后提醒:抑郁不是“矫情”,而是大脑“生病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是孩子走出深渊的“绳索”。与其纠结“真装”,不如用行动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我都和你一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