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快立冬的时候,朋友圈里的“养生局”就热闹起来:
有人炖着阿胶红枣汤,有人囤了一堆人参鹿茸,还有人跟风买了网红膏方——但不少人补了一个冬天,反而越补越累:
要么上火长痘,要么肠胃胀气,要么没感觉“补进去”。
问题不是“补错了”,而是没搞懂冬季养生的核心是“筑基”,不是“堆砌”。
今天我们就来聊透:什么是中医里的“百日筑基”?为什么冬季是“筑基”的黄金期?
释草堂的“百日筑基”系统,又如何把传统智慧变成可落地的体质调理方案?
一、“百日筑基”不是“补100天”,是中医“冬藏”的底层逻辑
“百日筑基”这个词,源于道教养生,但核心逻辑完全贴合《黄帝内经》的“冬藏”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的3个月(约100天),是人体阳气内收、精气储存的关键期——“百日筑基”,就是用这100天的连续调理,把身体从“亚健康的偏颇态”拉回“阴阳平衡的健康态”。
它和“临时进补”的本质区别在于:
- 不是“治已病”,而是“调未病”:比如你平时容易疲劳、手脚冰凉(阳虚体质),冬季补阳气不是“吃一次人参”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100天的持续调理,让阳气慢慢“养回来”;
- 不是“千人一方”,而是“辨证施养”:阴虚体质(怕热、口干)吃鹿茸会更燥,痰湿体质(胖、痰多)喝阿胶会加重湿气——“筑基”的第一步,是先搞清楚“你是什么体质”;
- 不是“补营养”,而是“修脏腑”:冬季是脏腑功能修复的黄金期,比如脾胃弱的人,冬季调理能让脾胃“养壮”,来年春天吃什么都能消化;肾气虚的人,冬季藏精能让精力更足。
简单说:“百日筑基”是冬季养生的“战略级动作”,而不是“战术级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