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视频 | 章乐
编辑 | 袁月
导语:死亡,从不是冰冷的句号,而是关乎生命最后阶段如何守住尊严与体面的重要命题。为了让更多人读懂“生命终章的温柔”,#科普专家说慢病#栏目特邀请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负责人、疼痛科主任医师路桂军教授,带大家理解死亡,读懂安宁疗护的真正意义。
本期话题:这三种情况请不要抢救我!医生父亲与孩子的“不治之约”
路桂军教授:一个人若没有勇气谈论自己的死亡,便没有资格评价他人的死亡。我想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今年暑假即将结束时,我的两个孩子从外地学习回来,我们开了一场小型家庭会议。我告诉孩子们,我今年已经50多岁,这个年纪是多事之秋,容易遭遇心脑血管意外,加上工作繁重、压力大,所以我提前和他们约定,若未来我面临突发的疾病诊治,有“三不治”原则。
第一,若我突发心脑血管意外,治愈机会小于30%,就不要抢救我,不必为小概率事件耗费精力;第二,若治病后有大于60%的概率会失能失智,也不要治我,我无法忍受没有生活质量的卧床状态;第三,若治疗花费在医保报销后,仍需支付超过家庭存款的60%,同样不要治我,我不想因自己的病拉低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
那场谈话后,第二天上班时我看到的阳光都格外明媚,仿佛心头的事都落定了。其实,我们谈死亡正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能让人更珍惜当下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