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原创 左李何以不能共存?陕西助剿中李鸿章怎样意图夺左宗棠兵权

在《1866到1874年李鸿章四次陷害左宗棠:陕西助剿背后的算计》这篇文章中,首先从曾国藩、李鸿章与左宗棠三人的关系入手,讲述了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复杂矛盾。李和左的矛盾,表面看是由军饷问题引起的,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常见的争议;但更深层次的冲突,则是两人对于国家未来发展路线的不同看法。

两人都希望中国能够自强,也都赞同内政改革、学习西方科技,但他们在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分歧。左宗棠主张“自强”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民族利益与朝廷的长远利益;而李鸿章则更倾向于权力的平衡与自身势力的稳固。在这种背景下,两人的矛盾也逐渐加剧,特别是在面对外敌的威胁时,彼此的不同路线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左李无法共存

左宗棠与李鸿章,作为清朝两位顶尖的能臣,他们的共存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两人行事的路径是相互冲突的。左宗棠如果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必然会损害到李鸿章的利益;同样,李鸿章若按自己的方式行事,也会伤害到左宗棠。因此,二人的斗争早在1866年便已开始,并且在随后的几年中不断升级。

从1866年到1874年,李鸿章曾四次针对左宗棠进行政治打击,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削弱左宗棠的权力,甚至取而代之。第一次是因为“竹枝词案”,第二次则是因为军饷问题,导致了左宗棠大营的两次兵变。第三次则涉及陕西的助剿与巡抚之争,而第四次则是围绕单一海防与全面海陆战略的争论展开。

李鸿章的“陕西助剿”计划

关于陕西的助剿任务,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李鸿章是否愿意前往的讨论。许多人认为李鸿章不愿去陕西,主要是因为他不想与左宗棠共事。然而,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历史实际。通过李鸿章给其哥哥李翰章的信件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于左宗棠的大营多次发生兵变感到高兴,他甚至认为这是天意,暗示如果西征军再出现重大问题,左宗棠的西征军将可能换帅。

李鸿章到陕西后,立即开始了自己的“布局”。他以“钦差”的身份要求左宗棠详细汇报陕甘的军事情况,并通过写信给左宗棠的部下,试图在内部瓦解西征军的力量。例如,他在信中提到,如果金积堡回军投降,左宗棠的军队将会受到重创,这对李鸿章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机会。

李鸿章的拖延

有一种说法认为李鸿章从接到命令到实际动身去陕西的几个月拖延,是因为他不想去,故意拖延时间。但实际上,这种看法过于片面。李鸿章虽然是在二月接到命令,但他当时正在处理贵州的民族起义问题。清朝政府要求他同时处理两项任务,时间的耽误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后勤调配与军饷问题。李鸿章不仅要为贵州筹措军饷,还需要为前往陕西的军队准备物资。这样的工作需要时间,而李鸿章所用的时间并非完全无意义的拖延。

最终,李鸿章在五月份才到达陕西,这段时间其实是为了调整军队、整理后勤与物资准备,甚至是调换军队与指挥官的必要步骤。从襄阳到陕西,李鸿章的行程并不简单,尤其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这些准备工作无疑需要一些时间。

综上所述,李鸿章与左宗棠的关系可以看作是清朝末期权力斗争中的一个缩影,两人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个别问题的冲突,更是两种完全不同政治理念的碰撞。而陕西助剿事件只是这一长时间斗争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反映了两位历史人物在权力与战略上的深刻分歧。

未完待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原创 左李何以不能共存?陕西助剿中李鸿章怎样意图夺左宗棠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