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午睡后脑梗人数增多!医生怒斥:不管多大年龄,午睡牢记6不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李阿姨今年63岁,是个非常注重养生的人。每天吃饭准时,早睡早起,午睡也不落下。

可就是这样一个自律的人,在一次午睡醒来后突然觉得胳膊无力、口齿不清,被紧急送医后确诊为轻型脑梗

更让她诧异的是,这样的病例医生一个月里见了不下十起,大多集中在午睡之后发作。

“怎么可能?我不过就是睡个午觉!

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的疑问。

医生却明确指出:午睡“姿势不对”或“做法不当”,对中老年人来说,甚至可能引发脑梗!尤其是最近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午睡时血管调节能力变弱,更易诱发脑部血流障碍。

难道我们连午觉也不能睡了吗?

当然不是。但关键是:午睡,一定要“避坑”。

到底午睡有哪些隐藏风险?又该怎么睡才安全?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关系到无数人健康的“养生误区”。

午睡到底好不好?

很多人以为,午睡是越久越舒服,越久越养生。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表明,每日午睡时长超1小时者,其罹患脑卒中的风险较常人提升23%。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张医生解释:午睡过久容易引发血压骤降,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是诱发脑梗的高危因素之一。

此外,错误的午睡姿势也在“偷偷伤害”我们的血管健康。比如趴在桌上午睡,会压迫颈动脉,增加脑部供血障碍风险。

长时间坐着打盹,更容易导致血液流速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

而这其中最危险的一点是:很多人醒来后感到头晕、手麻、说话不清,却以为是“没睡好”,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所以,午睡这件事,真的不是你以为的“越睡越补”。

坚持错误午睡习惯,3个月后身体可能出现这5种变化

持续午睡不当,不仅可能诱发脑梗,还有一系列身体信号值得警惕。

● 血压波动频繁

午睡时间过长或室温不适,容易导致血压骤降或波动,中老年人本就调节能力差,容易诱发心脑血管问题。

● 头痛、头晕加重

午睡醒来后头昏脑胀,很可能是因为大脑长时间处于低供氧状态。尤其是使用不良姿势,压迫颈部,会影响血流。

● 心率异常

午睡期间心率本该平稳,但若环境嘈杂、突然惊醒,可能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诱发心律不齐。

● 胰岛素敏感度下降

有研究指出,午睡超过90分钟者,胰岛素抵抗风险提高27%,对糖尿病患者尤其不利。

● 记忆力下降

午睡时长失控容易破坏生物钟,影响夜间深度睡眠。长此以往,大脑清理“代谢废物”的能力下降,记忆力和认知功能也随之退化。

由此可见,午睡虽小,却暗藏健康大风险。

建议这样做,这6招帮助改善午睡质量,降低脑梗风险

医生特别提醒,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午睡请牢记“6不做”原则,守住健康红线。

1.不贪长:午睡控制在20~30分钟内

哈佛大学研究表明,20分钟的浅睡眠最有助于恢复精力,超过30分钟则可能进入深睡,醒来反而更疲惫,还会扰乱夜间睡眠节律。

2.不趴睡:选择仰躺或侧卧,避免压迫血管

趴在桌子上午睡不仅压迫胸腹,影响呼吸,还可能导致面部麻木、手脚麻痹,增加中风风险。建议靠在沙发或床上小憩。

3.不饭后即睡:饭后至少间隔30分钟

吃完饭立即躺下,会让胃肠血流增加,大脑供血减少,极易引发脑供血不足。

4.不关窗闷睡:保持空气流通,预防缺氧

秋冬季节昼夜温差大,很多人习惯午睡时密闭门窗,结果导致氧气浓度下降、血液黏稠度升高,为血栓形成提供条件。

5.不带手机入睡:避免辐射干扰和入睡延迟

临睡前刷手机,会刺激大脑神经兴奋,延迟入睡,还可能引起视疲劳和血压上升,更不利于健康。

6.不勉强入睡:躺不下就静卧闭目养神

如果午间实在睡不着,不妨闭目养神,也能起到放松大脑的作用。勉强入睡反而可能诱发焦虑,扰乱作息。

掌握好这“6不做”,午睡就能真正变成“续命觉”。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

别再让一个简单的午觉,成为“脑梗”的导火索。今天开始,改掉不良午睡习惯,也许就能守住大脑里的那条“生命线”。

不过要提醒大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本文建议仅供参考,具体健康状况仍建议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评估。

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更应个性化调整作息与午休安排。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20)》

哈佛大学医学院《健康睡眠管理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临床观察报告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午睡后脑梗人数增多!医生怒斥:不管多大年龄,午睡牢记6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