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胜是一名高三年级的男生,眼看进入总复习,还有两三个月就要毕业了。正当这关键时刻,阿胜却要放弃学业,已经几天不去上学了。这如何了得?家长愁苦万状,心急火燎,不知如何是好!这一天终于辗转联系上我们,阿胜在父亲陪同下,十万火急般地来到咨询室。

初步沟通之后,我知道阿胜是一个严谨认真努力向上的男孩。这样的男孩为什么不想上学了?阿胜的父亲说:“孩子内向,我们很少交流,也不知道孩子心里怎么想的,只知道近来一次测验成绩下滑了,就不去上学了,也许是我们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令人庆幸的是,阿胜自己也有求助的愿望。他自己说:“这次测验只是部分原因,关键是,我对学校生活厌烦了,反感了,一点意思也没有了。我不认为非得上学才有出路。本来上高中就不是自己的选择。初中毕业成绩不够高中正式录取线,是父母让我择校上高中,我也就勉强同意了。我知道家里对我的期望很高,希望我考一个好大学。我自己也想,既然上了高中,就要拿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从此下定决心,拼命苦学。入学的时候排名590名,高一上学期测验520多,前进了几十名。我看到了希望,给自己加压,更加拼命苦读。可是,我付出了那么多,近来一次测验却后退了几十名,到了410多名。我心里全乱了,上课听不进去了。如果不是家里不同意,我早就退学了。我不认为非得上大学才有出路,我不上学了也一样可以找到出路。”
很明显,是否上大学才有出路,这不是阿胜真正要讨论的问题,他的真实心态是自己感到似乎大学无望,而采取的一种心理自我防卫。我稍做提示,男孩就理解了这一层意思,说:“当初家里让我上高中,期望那样高,可到高三了,成绩却下滑得这样严重,自己感觉好像当初做了一个梦,现在破灭了。”说到这里阿胜连连摇头,唉声叹气。
阿胜心中的美梦破灭了,就是因为他不断给自己加压的结果,这让他感到自己没有希望了。现在,干预的关键是帮助阿胜重新看到现实的希望。怎样帮助阿胜重新找到现实的希望呢?

我引导阿胜先算了一笔账:“高一的时候让你感到成功的一次测验520名,当时全年级多少人?这次让你感到很糟糕的一次测验410名,现在全年级理科班多少人?”
“高一的时候全年级720人,现在全年级理科班610人。”
“把这次你感觉很糟糕的一次测验,和你感觉那次很成功地测验比一比,想想看有什么新发现?”
阿胜沉思片刻:“这两次差不多,我后面都是还有300多人,总的看我没有退步。”阿胜抬起了头,“就算没有退步,可您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怎么还是没有进步,没有效果呢?”
“怎么没有效果?”我顿了顿说,“你知道逆水行舟吗?”
“知道,逆水行舟,意思是说不进则退。”
“对呀!而你名次虽然没有前进,却也没有后退,这说明什么?”
阿胜的眼睛有了亮光:“说明我的努力是有效果的。”
“不仅如此,如果调整心态,效果还会更好。”
阿胜眼睛更亮了:“调整心态?怎样调整心态?”
“所以,调整思维方式做起来又非常困难。你已经习惯了扭曲的思维方式,你已经习惯了求胜。对了,说说你这个名字,可以吗?”
“这个名字是父亲给我起的,后来,我长大了,越来越知道父亲对我的期望,我也越来越这样要求自己,凡事总是求胜,要求自己成功。”
“这种扭曲想法,就是你出现今天这个问题的心理根源,这无异于给自己身上背负一块不断变大的石头,让自己感到很累。”
“是的,每天我都很累,很累,不是学习时间长了那种累,也不是作业多了那种累,就是心里很累的感觉,却没有效果。”
阿胜回味着那种痛苦的体验。
记忆重组技术能又快又准地找到问题和创伤的根源。它就像考古队员发掘文物一样,一层层清理掉积压在心底的情绪淤泥 ,那些藏了很久的委屈、害怕、愤怒,都能被一点点梳理出来。这个过程效率很高,能帮人快速从情绪的泥潭里挣脱出来,让心里慢慢变清爽,进而有效推动状态的恢复。
我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胜的病理性记忆,虽然初中成绩确实非常不错,但是在他记忆中,从小到大的关于对他成绩结果的评判,每次父亲都会说又是粗心。
所以他会感觉到,虽然成绩大家看起来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肯定,所以他感觉到非常的疲惫。
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同,从小到大他也是非常的努力,可是到了高中,面对更加残酷的竞争,面对更加强劲的对手,他就陷入到一些恐惧里,害怕自己哪一次测验考砸了,整个人变得很焦虑。我对阿胜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他深有所悟,一个劲儿地点头。
我肯定了他的领悟,“你知道,美梦不能想做多大就做多大。所以,我们的人生不是做梦。你说美梦破灭了,这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找到了现实的希望。”
随后,我和阿胜的父亲进行了家庭指导。阿胜父亲是个领悟力很好的人,深有领悟地表示,家长也要扔掉需要成功的想法,要降低要求,要帮助孩子减压。

阿胜离开的时候,他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谢谢您让我重新看到希望,眼看就要毕业了,我会赶紧回到学校的。”